第一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歷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9月2l_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商議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宜。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簡稱《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組織法》。確定國都定于北平,并改名為北京;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國旗為紅底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陳毅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組成中央人民政府。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80人。
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綱領性文獻,是在一個時期內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憲章。它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對剛剛誕生的人民共和國的各項工作具有規(guī)范和指導意義。其內容包括序言和7章,共60條,主要有:
二、新中國的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以獨立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上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美國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執(zhí)行的是從扶蔣反共、助蔣內戰(zhàn)到敵視新中國政權的政策,所以中國共產黨確定新中國在對外關系上要實行“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的政策。首先是聯(lián)合蘇聯(lián)、各人民民主國家和各被壓迫民族,站在國際和平民主陣營方面,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新中國很快就得到了世界人民民主國家的承認。10月2日,蘇聯(lián)首先與新中國建交。中蘇兩大國建交,帶動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越南等10個東歐和亞洲的人民民主國家與中國建交。此外,印度、瑞典、丹麥、緬甸、瑞士、印度尼西亞等國也相繼與中國建交。
“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也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爭取到所需資金和技術。1949年12月,毛澤東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1950年2月14日,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規(guī)定,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國之侵襲而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它援助;雙方根據鞏固和平與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家問題,均將進行彼此協(xié)商。還規(guī)定:“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以及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發(fā)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關系。”按照這一原則,兩國又簽訂了處理中蘇舊有矛盾的協(xié)定,包括歸還大連、旅順及中國長春鐵路,以及蘇聯(lián)援助中國3億美元貸款等協(xié)定。在此以后,中國從東歐國家也爭取到約7.3億美元的貸款。這對亟待恢復國民經濟的新中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新中國外交的另一重要政策是“另起爐灶”。就是說,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鑒于當時國際形勢,中國政府堅持建交前必須進行談判,對方必須同國民黨集團斷絕外交關系,在聯(lián)合國支持中國恢復自己的席位,并將在該國管轄地區(qū)內屬于中國的財產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此相聯(lián)系的還有“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政策,就是不急于得到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承認,先把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清除一下,把屋子打掃干凈了,再請客人進來。
上述這些外交政策,終于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改造成為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