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主要是個農業(yè)節(jié)氣,在春分之后十五天,即是清明。王禹偁有枟清明枠詩云: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最早把清明列為節(jié)氣的是枟后漢書·律歷志枠。古人掃墓,本無定日,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正式頒詔:“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寖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彼纬?guī)定從寒食到清明,祭掃墳墓三天。大學也要放假三天,這可就開了春游踏青之風。宋朝高翥枟清明枠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P>
杜牧枟清明枠詩云: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至今日,農村尚有祭墳掃墓之俗,一般是在舊墳上添一些新土,壓上一些紙錢,表示此墳墓有人祭掃。城市里有公墓的可以去掃墓,沒有公墓的可以祭尊骨灰靈堂。先人死了,當然什么都不知道了。祭墳掃墓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個“慎終追遠”的禮儀問題。
現(xiàn)在,各地共青團、少先隊、每到清明節(jié),紛紛祭掃烈士陵園,那是為什么?是為了繼承先輩的遺志,振興中華,建設祖國。
烈士只能是少數(shù),廣大工農兵群眾去世之后,應不應該祭奠一下他們呢?雖然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但也為社會主義奮斗了一生,為兒為女操勞一世,兒孫后代祭奠一下是合乎禮數(shù)的。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特點,每位長者有每位長者的品格,生前都有自己的業(yè)績,死后都有自己的遺愿,兒孫后代應該完成他們的遺愿,并且發(fā)揚光大。這就是清明掃墓的禮義。
當然,青年一代不能永遠生活在祭奠的陰影之中。春天是美好的,春游是快樂的,踏青是舒暢的。蕩蕩秋千也是心曠神怡的。
古代的清明節(jié),還有一個風俗,值得介紹一下。枟歲時廣記枠云:“江淮間寒食家家折柳插門?!睎棄袅讳洊樢舱f:“節(jié)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后數(shù)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門上,名曰‘明眼’”。
插柳風俗的起源,其說不一。有一個說法是:門前插柳,便于祖先認門,歸宅享祭。后來逐漸形成風俗,成了裝飾物,男女青年都在頭上戴柳圈,吹柳哨,慶祝春天來了。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