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簡介
來源:中國政法大學網 閱讀:905 次 日期:2014-08-13 17:32:54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中國政法大學2014年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簡介”,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學院的發(fā)展歷史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是中國政法大學法科強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校非法學學科專業(yè)建設與發(fā)展的排頭兵與孵化器,目前已成為國內政治學、公共管理和國際關系學科領域的一方重鎮(zhèn)。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積累時期(1952—1985)。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是由原北京大學的法律系、政治系,原清華大學的政治系,原燕京大學政治學和原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部分師生為主體組建而成的。成立之初,我校聚集了一大批政治學者和教師,其中比較著名的學者有來自北京大學的錢端升、樓邦彥、吳恩裕、龔祥瑞,來自清華大學的曾炳均、杜汝輯等人,這些杰出人才為政治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資源。1959年學校在法律專業(yè)外增設政治理論教育專業(yè),1979年北京政法學院復辦之初,組建了馬列基礎理論部,負責全校政治公共課教學。正因為有如上教學、科研隊伍的存在和學術積累,所以我校于1983年在全國政治學恢復之初就早于很多學校擁有了政治學理論碩士點。

第二階段是初創(chuàng)時期(1985—1988)。1985年,學校進行教學體制改革,正式成立了法律系、經濟法系和政治系,從而標志著我院(系)的誕生。新成立的政治系由劉圣恩擔任系主任,設置了政治學與政治教育兩個專業(yè),成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國際政治、政治學、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七個教研室。在此時期,云光教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理論方面,杜汝輯先生在西方政治哲學研究方面,為我校政治學學科建設和學術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培養(yǎng)了我校第一批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形成了我校在當代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和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化研究的兩大特色。

第三階段是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1988—1998)。1988年第二屆系領導班子在常紹舜系主任的帶領下,調整了專業(yè)方向,1989年將“政治教育專業(yè)”改為“行政管理專業(yè)”,1995年又新設企業(yè)管理專業(yè),并將政治系就此更名為“政治與管理系”。

第四個階段是跨越式發(fā)展時期(1998至今)。1999年11月,學校決定撤系建院,成立了政治與管理學院,由張桂琳教授擔任院長,馬列主義基礎理論部掛靠在學院。學院下設政治學、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三個專業(yè),并確立了“務實、自強、兼容、創(chuàng)新”的院訓和辦學理念。2002年6月,學校原教學建制重組為12個教學單位,成立了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由朱維究教授擔任院長。學院開設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業(yè)管理四個本科專業(yè),至此,學院成為橫跨政治學、管理學兩個門類的綜合性學院。2005年6月,第五屆院領導班子產生,由蔡拓教授擔任院長,學院的各項事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2008年12月,常保國教授任院長。學院取得了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政治學一級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學科評估全國第9名。學院申報的“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培訓與技術交流”項目入選中美綠色合作伙伴計劃。

政管學院是我校非法學學科、專業(yè)和學院的孵化器。學院及其前身政治系、政治與管理學院先后創(chuàng)辦了6個本科專業(yè):政治學與行政學、政治教育(1985)、行政管理(1989)、工商管理(1995)、國際政治(2002)、公共事業(yè)管理(2002);孵化和發(fā)展出4個學院:政管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馬列學院。對改變我校法學學科專業(yè)的單一型,形成多學科性大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學院的辦學資源與辦學成就

學院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與國家政治文明建設、法治建設和公共管理發(fā)展需要具有密切關聯度的學科體系和專業(yè)布局。形成了從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多層次、一體化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余年來學院先后向社會輸送畢業(yè)生3000余人,許多畢業(yè)生已成為政府管理與社會服務的骨干力量,涌現了一批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優(yōu)秀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800余人,碩士研究生230人,博士生研究54人,MPA專業(yè)碩士生300人。

學院擁有4個本科專業(yè)、11個碩士點、7個博士點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即擁有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公共事業(yè)管理和國際政治4個本科專業(yè)鏈接;擁有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科學社會主義、國際關系、外交學、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危機管理、公共人力資源管理11個碩士點和公共管理碩士(MPA)授予權鏈接;擁有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中國政治、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公共行政、全球學(交叉學科)7個博士點;擁有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

學院下設政治學系、行政管理系、公共事業(yè)管理系和國際政治系4個教研實體。設有臺灣研究中心、中國政府改革和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周邊安全研究中心、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研究中心、國際教育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朝鮮半島研究中心7個非在編科研機構,設有新西蘭政治與法律研究中心、中法政治與行政研究中心和國際城市協會中國中心3個國際學術合作機構。

學院擁有一支素質較高、以中青年為主、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專職教師5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5人、教授26人,12位教師具有海外教育、學術背景,其中富布賴特高訪學者1人。學院中擔任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政治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會長各1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1人。國務院參事1人,人民檢察院專家委員2人,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1人,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3人,北京市先進師德標兵1人。

學院經過多年的積累,在中外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公共治理與政府改革,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等領域形成了三支教研團隊和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觀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來,我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項目1項,國家精品課程1門,與福特基金會、歐盟、全球環(huán)境研究所國際合作項目3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世界經濟與政治》等著名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撰寫出版學術著作30余部(含合著),其中兩項科研成果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1項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

學院的發(fā)展定位

學院的發(fā)展目標定位為:秉持人才興院、學科強院、兼容發(fā)展戰(zhàn)略,在十余年內把學院建成學術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居于國內前列、擁有一定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學院,成為全國政治學科與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yǎng)、教學與研究的重鎮(zhèn),成為全國政治文明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

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公共精神,具有政治學-管理學-法學復合型知識結構,具有較強政治分析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面向黨政機關、公共管理機構及公共服務機構。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