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保護
一、自然資源及其分類
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是指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自然資源,又稱可更新資源。主要包括生物資源(可再生)、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是指人類開發(fā)利用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種礦物、巖石和化石燃料,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
二、土地資源
1.土地資源利用類型
由于我國自然條件復雜,土地資源類型多樣,經過幾千年的開發(fā)利用,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各種各樣的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一般分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zhèn)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資源.1983》的可比資料,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土規(guī)模較大的國家相比,農業(yè)用地比重偏小。
從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的組合看,我國東南部與西北部差異顯著,其界線大致北起大興安嶺,向西經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寧夏鹽池同心地區(qū),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轉向青藏高原東南緣。東南部是全國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區(qū),耕地約占全國的90%,土地墾殖指數較高;西北部以牧業(yè)用地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區(qū),墾殖指數較低。
2.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國國土地面積144億畝。其中,耕地約20億畝,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9%;林地18.7億畝,占13.92%;草地43億畝,占29.9%;城市、工礦、交通用地12億畝,占8.3%;內陸水域4.3億畝,占2.9%;宜農宜林荒地約19.3億畝,占13.4%。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頃,我國人均僅0.1公頃,人均草地世界平均為0.76公頃,我國為o.35公頃。發(fā)達國家1公頃耕地負擔1.8人,發(fā)展中國家負擔4人,我國則需負擔8人,其壓力之大可見一斑。盡管我國已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也應注意到,我國非農業(yè)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將逐年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將愈來愈大。
(2)類型多樣、區(qū)域差異顯著。我國地跨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合計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71.7%,溫度條件比較優(yōu)越。從東到西又可分為濕潤地區(qū)(占土地面積32.2%)、半濕潤地區(qū)(占17.8%)、半干旱地區(qū)(占19.2%)、干旱地區(qū)(占30.8%)。又由于地形條件復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區(qū)域差異明顯,為綜合發(fā)展農、林、牧、副、漁業(yè)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難以開發(fā)利用和質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較大。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土地是難以開發(fā)利用的。在全國國土總面積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質裸巖占4.8%,冰川與永久積雪占0.5%,加上居民點、道路占用的8.3%,全國不能供農林牧業(yè)利用的土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6.9%。此外,還有一部分土地質量較差。在現有耕地中,澇洼地占4.0%,鹽堿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紅壤低產地占12%,次生潛育性水稻土為6.7%,各類低產地合計5.4億畝。從草場資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場有9億畝,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場約有20億畝,草質差、產草量低,約需60~70畝,甚至100畝草地才能養(yǎng)1只羊,利用價值低。全國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每公頃只有79m3,為世界平均110m3的71.8%。
3.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決定了只有挖掘土地內部潛力,走土地內涵開發(fā)模式的集約化利用道路。要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形成比較完善的土地管理機制。要盡快建立以供給規(guī)范和引導需求的土地市場新機制,制約對土地的過量需求。要努力盤活城鄉(xiāng)存量土地,合理配置建設用地。調整、優(yōu)化土地利用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進步,改進土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態(tài)平衡和持續(xù)利用的前提下,挖掘、發(fā)揮土地資源在提高質量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潛力,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優(yōu)化。要把提高土地利用水平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在調整種植業(yè)結構中,要堅決實施退田還湖、退牧還草、退耕還林等戰(zhàn)略性措施;在林業(yè)生產中實施將“砍樹人變成種樹人”的戰(zhàn)略性調整,特別注意大江大河源頭及中上游地帶的植被修復與水土保持;在城市化、工業(yè)化及工業(yè)結構調整中,要堅決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努力發(fā)展生態(tài)城市、綠色城市和生態(tài)工業(yè)與綠色工業(yè),改善城區(qū)與工礦區(qū)的國土資源品質。要加大土地執(zhí)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三、水資源
1.水資源及其組成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飲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qū)和中、低緯度地區(qū)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占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占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huán)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2.世界及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1/3的陸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區(qū)在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生洪澇災害。例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水資源占全國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qū),耕地占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于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3.我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資源,是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條件。為此,人們采取多種措施,力圖從開源和節(jié)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xù)利用。開源措施包括:合理開發(fā)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把大氣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積起來;開渠引水,把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qū)的水調人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qū),加強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的調節(jié);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節(jié)流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jié)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yè)灌溉技術,提高工業(yè)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從農業(yè)和工業(yè)這兩個用水大戶中挖掘水資源的潛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