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00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專業(yè)是國家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建有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現(xiàn)代冶金和材料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上海市科委直屬的“上海市鋼鐵冶金新技術開發(fā)應用重點實驗室”,并設有冶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結構合理,科研條件為國內前列水平,在冶金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新技術的開發(fā)方面成果豐碩顯著。學科帶頭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鋼鐵冶金的新理論和新技術,(2)冶金熔體的結構與凝固,(3)外場下的冶金與材料制備,(4)冶金反應工程學理論及應用,(5)有色冶金新工藝及資源綜合利用。
現(xiàn)在進行中的科研項目有:焦爐煤氣副產制氫技術、高溫合金葉片定向凝固、鋼液精煉、熔融還原技術、高合金組元活度及熔渣鍵合結構模型、冶金熔體數據庫、高溫Raman譜研究、金屬凝固過程、外場下金屬凝固組織細化技術、電磁凈化與電磁連鑄技術、電磁冶金過程數值模擬、超導強磁場下的凝固和材料制備、氧流控制冶金技術、轉爐及電弧爐煉鋼過程的計算機仿真、連鑄工藝優(yōu)化、電化學冶金、轉爐和電弧爐的計算機控制、高壓下高合金的還原脫磷和高氮金屬的制備、夾雜物控制技術、氧化物礦石的氫還原等。
至今,已有2名本學科培養(yǎng)的博士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名提名獎。歡迎跨專業(yè)報考。
研究方向:
01 冶金過程中的環(huán)境保護與能量轉換
02 熔體精煉和純凈鋼及特殊鋼
03 冶金熔體物理化學和數據庫
04 強磁場下冶金及材料制備
05 特種物理場下冶金及金屬材料制備技術
06 高溫合金精密鑄造技術
07 渣金反應的電化學機理及固體電解質脫氧新技術
08 金屬的快速及亞快速凝固與新材料
09 鐵合金熔煉和精煉新技術
10 冶金傳輸理論
11 過程數學模擬及仿真
12 外場下電化學冶金
13 特種熔煉及冶金質量控制
14 金屬凝固過程與連鑄
15 外場下金屬凝固組織細化技術
16 非平衡凝固與新材料
17 高效節(jié)能低成本鈦合金制備技術
指導教師:徐匡迪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國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偉中教授;任忠鳴教授;翟啟杰教授;鄧康教授;洪新教授;魯雄剛研究員;張捷宇教授;操光輝教授;鐘云波研究員;李重河研究員;尤靜林研究員;汪學廣研究員;高玉來教授;李喜教授;丁亞萍教授;李遼沙教授;蘭堯中教授;吳平教授;陳雙林教授;李謙教授;付建勛教授。
招生人數:16
考試科目:
1.英語
2.冶金物理化學 或 金屬學 (根據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3.鋼鐵冶金學 或 金屬凝固原理(根據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參考書目:
冶金物理化學:
《冶金熱力學》李文超 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1995
金屬學:
《材料科學基礎》胡庚祥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鋼鐵冶金學:
《鋼鐵冶金學原理》黃希祜,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2
金屬凝固原理:
《金屬凝固原理》(第二版)胡漢起主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0
《凝固過程》M.C.Flemings主編,關玉龍譯,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1981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徐匡迪 (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徐匡迪教授長期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新流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一些關鍵的技術難題。他的工作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和贊賞。是我國噴射冶金技術的開拓者,他提出的真空循環(huán)脫氣-噴粉技術(RH-IJ)引起“新日鐵”等國外大冶金企業(yè)的高度重視,成為國外生產高純管線鋼的重大技術手段,他領導的超低硫鋼研制和熔融還原不銹鋼母液的工業(yè)試驗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徐匡迪教授先后獲得國家、冶金部和上海市頒發(fā)的重大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7項;出版專著1部,譯著1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研究論文170余篇(其中國外期刊上21篇);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周國治 (男),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導師。專業(yè):材料和冶金過程物理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在以下三個方面:(i) 多元熔體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測定和計算;(ii)材料過程的物理化學規(guī)律及其在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儲氫材料中的應用;(iii)氧離子的遷移規(guī)律及其在冶金過程新工藝和能源開發(fā)中的應用。
在熔體物理化學性質的計算中,他導出了一系列各類熔體的熱力學性質計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幾何模型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幾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為實現(xiàn)模型的選擇和計算的完全計算機化開辟了道路。在材料過程的物理化學規(guī)律的研究中,他全面和詳細地研究了儲氫材料的吸放氫的規(guī)律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氧化規(guī)律,提出了新的實用模型。他深入研究了氧離子的遷移規(guī)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控氧流冶金新工藝,并為能源的開發(fā)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新信息。他的工作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應用到合金、熔鹽、爐渣、半導體材料等多種體系中,用來處理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系統(tǒng)地編入到多部高校教科書中。先后發(fā)表論文180篇,取得五項中國專利,三項美國專利。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次,以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他所指導的博士論文獲得了2000年和2006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
聯(lián)系方式:kcc126@126.com
丁偉中 (男)教授,挪威工學院博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冶金熱力學、熔體精煉、冶金過程中的環(huán)境保護與能量轉換。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重大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主要科研成果有:高爐冶煉不銹鋼母液、金屬硅的氧化精煉、冶金方法生產用于發(fā)電的低硫清潔煤氣(與日本住友金屬合作)、金屬熔體的等離子體精煉、氫等離子體強化還原氧化物。目前正在開展的課題:冶金過程爐氣高效規(guī)模制氫研究,這是一項跨學科、多領域的研究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和獲得發(fā)明專利12項,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
聯(lián)系方式:Tel & Fax: 021-56331618,E-mail: wzhding@public7.sta.net.cn
任忠鳴 (男),博士,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專業(yè):冶金,材料加工。國家百千萬人才。中國金屬學會煉鋼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電磁場在冶金和材料制備中應用、金屬連鑄凝固和高溫合金精密鑄造。任忠鳴教授是我國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研究者之一。先后承擔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省市重大課題和企業(yè)課題60余項,現(xiàn)正承擔國家973課題“強磁場下多元多相合金凝固研究”和上海市重大專項課題“高溫合金葉片制造技術研究”等。已開發(fā)了調幅磁場應用新技術,提出連鑄坯振痕形成新機理,并將電磁連鑄技術和電磁凈化鋼液等技術在企業(yè)中推廣應用,開辟了強磁場下的金屬凝固和新材料制備研究方向,并取得突出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已發(fā)表論文230余篇,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所指導的博士論文獲2002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和2006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與國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數名。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102,zmren@mail.shu.edu.cn
翟啟杰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金屬凝固理論與控制技術?,F(xiàn)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中國鑄造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家和國內7種學術期刊副主編或編委,是中國金屬學會及美國材料學會會員。1996年在北京科技大學破格晉升教授,先后被評為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獲得教育部霍英東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等。先后承擔973、863、國家攻關、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部委及企業(yè)協(xié)作項目60余項,提出了磁致振蕩等10項金屬凝固組織細化新技術,開發(fā)出離心鑄造雙金屬復合輥圈等9項新產品,申報及獲得發(fā)明專利42項,有11項技術成果投入應用,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部委和地方科技進步獎5項,培養(yǎng)了25名博士、40余名碩士。
聯(lián)系方式:56331218, qjzhai@shu.edu.cn
鄧 康 (男),教授,博士。專業(yè):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電磁冶金,連鑄工程,冶金反應工程,冶金工程力學。研究方向:特種金屬材料的磁懸浮熔煉與制備;連鑄中電磁攪拌、電磁制動、軟接觸凝固等電磁場應用和控制技術;高塑性高強度導電、導熱金屬材料的電磁制備技術;冶金過程中的磁流體力學、彈塑性力學和傳熱傳質學等工程力學及反應工程學問題。1990年畢業(yè)于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入選上海市科技啟明星優(yōu)秀群體和上海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發(fā)表論文50余篇,獲中國專利4項,有2項成果處于國際前沿水平?,F(xiàn)為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反應工程委員會委員。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102(O),56332939(Fax);dengk2000@163.com
洪 新 (男)教授,德國亞琛工大博士。專業(yè):鋼鐵冶金。主要研究領域:冶金及材料制備過程模型與仿真、冶金能源與資源利用。自1994年回國后選擇在對冶金過程的理論與實踐中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立項,獲得上海市科委、教委和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并得到有關冶金企業(yè)的支持和合作。迄今承擔縱向和橫向課題四十余項,其中包括鋼鐵材料冶煉及制備過程的檢測、仿真及控制、 鐵礦微粉中低溫還原、鋼鐵生產工序能耗分析、鐵浴還原煉鐵新工藝開發(fā)、低品位礦的資源利用等方面的項目。在相關領域已取得多項國家專利,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雜志上發(fā)表論文130余篇,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工業(yè)性應用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近期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鋼鐵工業(yè)煉鋼廠含鉻含鎳廢棄物綜合處理"、國家科技支撐重大計劃項目"新一代可循環(huán)鋼鐵流程工藝技術研究"子課題"基于氫冶金的熔融還原煉鐵新工藝開發(fā)"等?,F(xiàn)為中國能源環(huán)境科技協(xié)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特殊鋼分會委員、上海機械工程學會重型機械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重型裝備制造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聯(lián)系方式:Tel: 021- 56331176, 13501884530
E-mail: xhong@mail.shu.edu.cn , xhong@online.sh.cn
魯雄剛 (男), 研究員,博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F(xiàn)為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博士論文抽評評議專家,中國金屬學會第八屆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分會第六屆副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化分會第六屆委員,煉鋼分會質量與非金屬夾雜物控制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委員。
專業(yè):鋼鐵冶金。研究領域:綠色冶金新工藝及技術、高溫冶金電化學。主要包括:可控氧流冶金新技術、氧化物短流程制備金屬綠色新工藝、冶金過程爐氣的綠色資源化、渣金反應的電化學機理研究、無污染脫氧新方法等方向。
承擔和完成課題有: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項目等30余項。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專著一部,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52項(授權25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50余篇,有230篇次論文被SCI、EI收錄。SCI引用近500余次。曾獲國家部委和地方科技進步獎5項,培養(yǎng)博士及碩士30名。
聯(lián)系方式:56335768(Lab),66132237(O),luxg@shu.edu.cn
張捷宇 (男),教授,工學博士。專業(yè):鋼鐵冶金。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冶金過程數學物理模擬;冶金物理化學及相圖計算。作為訪問學者于1991年~1993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冶金過程數學模擬研究,1998年~1999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從事計算相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冶金與材料工程研究方面,主持和參加了20余項科研項目,僅在近五年就獲得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近五年發(fā)表論文40余篇,獲得了包括科技進步三等獎,冶金廳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省,市級科技進步獎5項。
聯(lián)系方式:56337920, E-mail:zjy6162@staff.shu.edu.cn
操光輝 (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金屬間化合物塑性機理、金屬和合金劇烈塑性變形、微納合金設計、合成和結構調控、先進鋼鐵材料及高溫熱障防護涂層研究;采用透射電鏡(TEM)和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從納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觀結構,詮釋材料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精通透射電子顯微術,具有多年從事透射電鏡和高分辨透射電鏡表征材料晶體結構和缺陷經驗。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國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從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已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國際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并和德國的TU Dresden結構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電子顯微鏡實驗室、美國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等項目。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7244,E-mail : ghcao@shu.edu.cn
鐘云波 (男),研究員,博士。上海大學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日本鐵鋼協(xié)會海外會員。主要從事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和材料電磁制備領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強磁場下金屬凝固及凝固中第二相顆粒行為控制、電化學、納米材料制備及成型、均質偏晶合金材料制備、外場下金屬材料熱處理、金屬熔體凈化、特種熔煉及冶金質量控制、有色金屬提取等。發(fā)表論文170余篇,被SCI和EI收錄110余篇次,累計引用次數大于320次。獲授權專利15項,獲受理專利16項。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青年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滇滬合作、寶鋼集團、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項目近二十余項,參與科技部重點基礎預研、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礎研究、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十余項。近年來還與法國EPM Madylam實驗室、德國Forschungszentrum Rossendorf研究所、德國Dresden技術大學、日本Tohoku大學、Nagoya大學、Tokyo大學、Osaka大學等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稱號,先后入選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啟明星跟蹤計劃、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計劃等。主講冶金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金屬凝固原理》、《Visual Basic 6.0 程序設計語言》、《連鑄技術》及本科生課程《金屬材料制備新技術》。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6048; Email: yunboz@staff.shu.edu.cn
李重河 (男), 研究員,博士。新加坡材料學會會員(Singapore Material Society, member), 美國陶瓷學會會員(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member), 新加坡國際研究者協(xié)會會員(Singapo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 Club, member),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委員會委員(第四屆)。曾任新加坡高性能計算研究院高級工程師(Senior Research Engineer in 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Singapore),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在材料設計、新材料研制、儲氫材料和動力鎳氫電池、計算材料科學和材料物理化學等領域,有十多年經驗和積累,近年來一直從事鈦合金領域的研究工作,建立較為完善的鈦合金研究體系并擁有完整的鈦合金研究實驗手段。負責和參與了多個國家級或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發(fā)表科技論文100余篇,其中70多篇被SCI收錄。申請專利20多項,獲2009年上海市技術發(fā)明一等獎。
聯(lián)系方式:Tel:56332934;E-mail:chli@staff.shu.edu.cn
尤靜林 (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和冶金過程物理化學。主要研究領域:材料結構化學,冶金熔體結構及物理化學,高溫分子光譜學等。目前開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冶金及無機熔體結構與性能、無氟和低氟保護渣研究、熔鹽分子光譜、結構與性能和無機晶體生長機理研究以及結構和光譜理論計算模擬等。自主開發(fā)超高溫(2023 K)拉曼光譜原位技術,建成國際前沿的高溫及熔融態(tài)實驗平臺,建立鋁硅酸鹽及其熔體結構的光譜表征技術,并擴展應用至其它無機聚合體系,充實和完善結構定量分析的基礎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國際合作和引智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教委項目以及企業(yè)合作等項目18項。目前出版專著三部,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20余篇,有八十余篇次論文被SCI、EI和ISTP收錄。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和Intel 優(yōu)秀教師獎。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由法國Le Studium引智,受聘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溫和輻射研究所研究員。作為負責人成功組織和承辦了2005年國際拉曼光譜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中國上海),以及2011年國際原位分子光譜會議(法國奧爾良)。保持了與法國、俄羅斯、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際研究小組的長期密切合作?,F(xiàn)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分會副主任和中國分子光譜學會委員,國內物理學類核心刊物《光譜學與光譜分析》和《光散射學報》的編委。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482(O),021-56331617(Lab) Email:jlyou@staff.shu.edu.cn
汪學廣 (男),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領域:介孔材料、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復合金屬氧化物材料、多相催化反應等。2002年至2007年分別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臺灣大學化學系、日本國家產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從事催化材料和催化反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發(fā)表論文30余篇。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8244; 15921971425. Email: wxg228@shu.edu.cn
高玉來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金屬凝固及其組織控制技術、非晶與納米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材料的納米量熱學研究等。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1 項、上海市AM 基金項目1項以及Robert Bosch Foundation 德國資助基金項目1 項等十余項研究課題。參與承擔國家863計劃、973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納米專項等多個項目。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學術單位有著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50余篇,EI收錄60余篇,論文引用300余次。申報及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23項,獲正式授權12項。目前擔任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Materials & Design等18個英文學術期刊的Peer-reviewer。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2144 Email: ylgao@shu.edu.cn
李 喜 (男),法國國家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專業(yè):鋼鐵冶金,研究領域:強物理場下冶金,材料加工和納米材料制備。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基礎研究等項目。在國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20余篇,70余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12篇發(fā)表于材料界著名刊物Acta Materialia。獲授權專利6項。曾獲法國格勒諾布爾工學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和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與法國EPM Madylam實驗室和法國Grenoble LNCMI強磁場實驗室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
聯(lián)系方式:Tel & Fax: 021-56337244, E-mail: lx_net@sina.com
丁亞萍 (女),博士,教授,博導,寶鋼獎優(yōu)秀教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析化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任上海大學教學建設委員會委員。化學系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民進上海大學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冶金分析、納米材料分析、材料設計與優(yōu)化。是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評委及浦江人才計劃評審專家,國際電分析化學雜志(Journal of Electro- analytical Chemistry)等10余種SCI源期刊審稿人。
近年來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及省部級課題5項。已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Analyst》、《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25申請發(fā)明專利16項;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培養(yǎng)的研究生曾獲上海市優(yōu)秀論文獎,2012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在分析科學和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聯(lián)系方式: 66134734;65913250,13818716103;E-mail: wdingyp@sina.com
李遼沙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冶金工程與冶金一次、二次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再生循環(huán)利用。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xié)會金屬礦產固體廢棄物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會員,中國化學會會員,日本ISIJ會員。長期從事冶金過程基礎理論與冶金一次、二次資源高效、循環(huán)利用的研究,并在該領域取得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曾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2項(重點1項);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973基礎研究項目1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并完成與企業(yè)合作項目15項,成功開發(fā)并轉化科研成果3項。近年來,在《金屬學報》、《物理化學學報》、《化工學報》、《硅酸鹽學報》、美國冶金會志、日本ISIJ、Steel Research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基礎研究論文約50余篇,20多篇被SCI、EI等收錄。曾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申請發(fā)明專利5項,已獲授權3項。
聯(lián)系方式:0555-2311879;13605555876;liliaosha@sina.com
蘭堯中 (男),教授,博士,留美回國人員,云南大學科技開發(fā)處處長,兼云南大學礦產研究所所長,云南省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物理化學;冶金二次資源利用新技術,選冶過程計算機模擬?,F(xiàn)為國際學術期刊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B (SCI Ei 收錄),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ection C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MPEM) (SCI Ei 收錄), Minerals Engineering (SCI, Ei 收錄),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MST) (SCI Ei 收錄) 等學術期刊論文評審人。長期從事冶金過程基礎理論與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的研究,并在該領域取得系列創(chuàng)新性成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1項;云南省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曾主持并完成與企業(yè)合作項目5項,成功開發(fā)并轉化科研成果1項。近年來,分別在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ection C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MPEM) (SCI Ei 收錄), Mineral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MST),F(xiàn)unctional Materials《金屬學報》、《有色金屬》、《Chinese. J. of metal》和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其中SCI, Ei 收錄共14篇。
聯(lián)系方式:0871-5037186;13888082687; 1504635629@qq.com
吳 平 (男), 首席科學家 ,新加坡材料學會會員(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Singapore, member), 美國礦物金屬材料學會會員(TMS, member)。具有材料化學博士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近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F(xiàn)任新加坡高性能計算研究院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 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ingapore)。同時出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Calphad 副編輯。在半導體-金屬界面理論、應用熱力學、化學催化原理、低溫合金、核材料、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光電,鐵電和生物材料等領域,有幾十年經驗和積累,負責和參與了多個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為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完成數十項商用科研合同,獲授權專利3項,發(fā)表科技論文150余篇 (全部被SCI收錄,包括發(fā)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并獲選登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封面。
聯(lián)系方式:E-mail: wuping@ntu.edu.sg
陳雙林 (男),教授,博士。美國金屬學會(ASM)和美國TMS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多元多相體系中熱力學與相平衡理論,相圖計算及相圖計算軟件。研究方向為冶金過程模擬,材料設計。結合熱力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提出了一種多元多相平衡中最穩(wěn)定相平衡的算法,領導開發(fā)了多元多相熱力學與相圖計算軟件—Pandat,推動了多元多相相平衡計算軟件的發(fā)展。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一百多個大學、國家研究所和企業(yè)已經使用該軟件。負責和參與了多個國家級或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了70 多篇學術論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7920: Email:shuanglin.chen@hotmail.com
李 謙(男)教授,博士。專業(yè):冶金物理化學。主要研究領域:能源材料,相圖計算,有色金屬。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 and Faculty,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終身會員,中國氫能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金屬學會會員,美國礦物、金屬和材料學會會員,美國化學學會會員。先后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項目1級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教育部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納米專項、上海市科委人才計劃等國家、省部級及企業(yè)合作項目20余項。授權的國家發(fā)明專利16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Research Materials, Intermetall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上發(fā)表論文130余篇, H 指數為13。曾獲教育部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稱號,冶金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入選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啟明星跟蹤計劃、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及上海大學十大杰出青年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8065,021-56334045; 傳真:021-56338065
Email: shuliqian@shu.edu.cn; shuliqian75@gmail.com
付建勛,河南焦作人,教授,博導,(東方學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yè)工學博士;臺灣成功大學鋼鐵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臺灣成功大學能策中心副研究教授;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審稿人;臺灣金屬工業(yè)研究發(fā)展中心技術顧問(2013-2014年)。學術特長:鋼鐵冶煉技術、氧化物冶金技術、減碳技術、模擬技術。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20篇被SCI、Ei收錄,7項專利,中、英文學術專著各一本。研究課題:“超級鋼生產及減碳創(chuàng)新技術開發(fā)(臺灣教育部研究計劃,共同主持)”、“節(jié)能減碳減廢之鋼鐵產業(yè)環(huán)境面研究(臺灣經濟部,共同主持)”、“薄鋼胚連鑄連軋制程數學模型之研發(fā)(臺灣國科會,主要完成人)”、“生質碳還原氧化鐵之反應特性探討(臺灣中鋼公司,主要完成人)”、“鎂氧化物冶金的熱力學理論研究(臺灣中鋼公司,共同主持)”、“鎂氧化物冶金的實驗研究”(臺灣中鋼公司,共同主持)、連鋳過程鋳坯展寬機理及控制的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主要完成人); GCr15軸承鋼中間包優(yōu)化研究(興澄特鋼,主要完成人)等。目前在研項目:“鋼廠關鍵界面物質流、能量流協(xié)調優(yōu)化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分項主持人);“CO2在煉鋼制程的應用”(國家973計劃,分項主持人);“鋼鐵生產過程碳足跡普查軟件的開發(fā)”(2013年,東方學者計劃), “403不銹鋼冶煉缺陷控制(2013-2014年,臺灣金屬中心帶薪顧問)”。
聯(lián)系方式: 13701837760; Email: fujianxun@shu.edu.cn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