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yè)及考試科目(材料科學與工程)
來源:上海大學網(wǎng) 閱讀:7368 次 日期:2014-05-05 14:34:50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上海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yè)及考試科目(材料科學與工程)”,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080500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博士點是1998年國家教委的授權點,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是上海市教委和我校"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學科。目前主要二級學科方向有: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1)、材料學(080502)和材料加工工程(080503)以及自主增設的二級學科材料化學(0805Z1)。

本學科點擁有一批業(yè)務水平高、學術思想活躍的科研隊伍,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63名(其中博士生導師57名),副教授54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F(xiàn)在學科帶頭人為周邦新院士、孫晉良院士。本學科主要側重于利用現(xiàn)代理論和實驗技術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光電子材料、智能材料及相應器件的制備及應用,研究極端條件下遠離平衡態(tài)材料的形成和亞穩(wěn)相變以及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材料結構和性能,以相變和形變等強韌化理論以及計算熱力學方法為基礎剖析金屬材料的成分、組織、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研究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的顯微組織與使用性能。研究和開發(fā)碳/碳復合材料,特種纖維材料及高分子基復合材料。研究納米材料和功能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應用等。并探索新材料的形成和結構變化的新理論、制備新工藝,開辟材料在信息、能源、結構、環(huán)保等領域中的新應用和新機理。

該學科的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部省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6項。目前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其中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此外還有大量課題來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礦企業(yè),特別與上海鋼鐵工業(yè)和汽車行業(yè)的企業(yè)進行了聯(lián)合,促進了新材料應用開發(fā),為地方經(jīng)濟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學科點自七五以來一直得到市教委五批重點學科經(jīng)費以及世界銀行貸款的支持,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從材料制備、結構分析到物性測試等較完整的材料研究與開發(fā)基地,如材料復合及先進分散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資源環(huán)境新材料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制造專業(yè)技術服務平臺、上海高校材料微觀結構與性能重點開放實驗室、上海市汽車用鋼研究所、上海大學復合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熱處理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敏感功能材料實驗室、發(fā)光與光電實驗室和金相實驗室等。

研究方向:

01光電子薄膜材料

02先進材料的結構、性能與相變

03金屬材料強韌化研究

04納米光電材料、彩色有機電致發(fā)光的研究

05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的顯微組織與使用性能

06電子材料與器件

07信息顯示材料與器件:有機薄膜電致發(fā)光器件

08金屬凝固成型理論及凝固技術

09金屬凝固組織及其控制

10鑄造工程及其理論基礎

11功能材料

12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與組織工程

13生物可降解材料應用研究

14先進高分子材料及復合材料

15工程耐磨材料和固體潤滑材料

16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

17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

18新能源材料及其材料設計

19功能分子化學與材料

20材料集成計算與設計

21材料表面工程和裝備再制造工程

22材料化學

指導教師:周邦新研究員/院士、孫晉良教授級高工/院士、徐濱士教授/院士、羅宏杰教授、李麟教授、陳業(yè)新研究員、郭強教授、吳曉春教授、徐暉研究員、朱玉斌教授、施利毅教授、陸文聰教授、陳學思教授、施鷹研究員、尹靜波教授、郝健教授、楊秋紅教授、卞建江教授、程晉榮研究員、李瑛教授、王林軍教授、肖學山研究員、韋習成研究員、劉文慶研究員、王衛(wèi)國教授、柳清菊教授、鐘慶東教授、雷紅研究員、崔磊教授、李謀成研究員、張恒華教授、朱麗慧教授、趙世金教授、龔和貴教授、陳益鋼教授、許斌研究員、方建慧教授、任慧平教授、張阿方研究員、甄強教授、姚建教授、鄧維教授、李愛軍教授、呂戰(zhàn)鵬研究員、王均安研究員、王剛教授、王軍研究員、魯曉剛教授、劉麗教授、戴寧研究員、徐軍研究員、張峰研究員、高彥峰教授、何燕霖教授、陳雅麗教授、李明星教授、宋力平教授、駱軍教授。

招生人數(shù):40

考試科目:

1.英語

2.固體物理或物理化學或薄膜材料物理或金屬材料熱力學或高等金屬學或高分子化學或有機化學或膠體與界面化學或配位化學(根據(jù)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3.固體化學或無機材料物理化學或半導體物理學或固體發(fā)光學或晶體物理或材料學或鋼的強韌化原理或粉末冶金原理或金屬凝固原理或高分子物理或計算機化學或納米材料學或金屬腐蝕原理或納米材料化學或無機化學或合成化學(根據(jù)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參考書目:固體物理:

《固體物理》(上冊)(第一版)方俊鑫陸棟上海科技出版社

物理化學

《物理化學》傅獻彩等,南京大學出版社

薄膜材料物理:

《薄膜物理》金原祭主編

金屬材料熱力學:

《材料熱力學》徐組耀李麟,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固體化學

《固體化學導論》蘇勉曾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無機材料物理化學

《無機材料物理化學》楊秋紅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2013年

半導體物理學

《半導體物理學》黃昆謝希德主編,科學出版社

固體發(fā)光學

《固體發(fā)光》中科大和長春物理所合編

晶體物理

“PhysicalPropertiesofCrystals”(中譯本)

《材料物理化學基礎》董樹岐等1990年

《金屬物理學》(第Ⅰ卷,第Ⅱ卷)馮端等科學出版社1990年

《晶體化學》陳煥矗主編

材料學

《材料科學基礎(第二版)》胡賡祥等編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材料固態(tài)相變與擴散》程曉農(nóng)等編著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鋼的強韌化原理

《鋼的強韌化理論與設計》俞德剛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鋼鐵材料及有色金屬材料》崔昆主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高分子化學

《高分子化學》(第三版)潘祖仁主編,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物理》(第一版)何曼君等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第三版)曾昭瓊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金屬腐蝕原理

《金屬腐蝕理論及應用》,魏寶明主編,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納米材料化學

《納米材料化學》,朱紅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膠體與界面化學

《膠體與界面化學》,沈鐘、王果庭編,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

無機化學

《中級無機化學》,項斯芬、姚光慶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配位化學

《配位化學》,羅勤慧等著,科學出版社,2012年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周邦新(男)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專業(yè):材料學、核材料。主要研究領域:核結構材料的應用性能研究;織構形成機理及其在磁性材料中的應用;晶界工程問題及其應用研究。獲獎:“鋯合金氧化膜中的應力及顯微結構的研究”獲部級二等獎(1990);“低濃鈾U3Si2—Al彌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制及批量生產(chǎn)”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榮譽稱號:1979年獲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勞動模范稱號;1990年獲核工業(yè)總公司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獲國家特殊津貼;1992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擔的課題:鋯合金腐蝕及吸氫性能及機理的研究(國家973課題);核反應堆壓力殼鋼及蒸汽發(fā)生器傳熱管材料的應用性能研究(國家973子課題)。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5353(O),E-mail:zhoubx@shu.edu.cn

孫晉良(男)高級工程師(教授級),中國工程院院士,現(xiàn)任上海大學復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專業(yè):材料學、復合材料。主要研究領域:碳/碳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的開發(fā)應用及特種紡織材料。獲獎:碳/碳復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發(fā)明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委及上海市科技進步獎5項。榮譽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jīng)委、國防科工委先進個人稱號,1986年國家人事部批準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國防科工委授予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榮譽證章,1992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承擔的主要課題:“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噴管碳/喉襯材料”(航天、國防科工委),“擴張段絕熱層固化用新型吸膠材料研究”(航天、國防科工委)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2455,E-mail:jlsun@mail.shu.edu.cn

徐濱士(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專業(yè):材料加工工程。主要從事裝備維修工程、材料表面工程和裝備再制造工程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xiàn)主持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裝備“十二五”預研等課題10余項。現(xiàn)任中國設備管理協(xié)會副會長,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產(chǎn)學研設備工程開發(fā)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表面工程》、《中國設備工程》雜志編委會主任,我國表面工程學科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項。先后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國家“光華科技工程獎”、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lián)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中國焊接學會“終身成就獎”、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發(fā)明創(chuàng)業(yè)獎特等獎”、中國表面工程學會和摩擦學學會最高成就獎等榮譽稱號。

聯(lián)系方式:010-66718541(O),E-mail:xubinshi@vip.sina.com

羅宏杰(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物理與化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現(xiàn)任上海大學校長,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任教育部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節(jié)能材料及功能陶瓷粉體合成等。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方面率先引入多元統(tǒng)計分析與數(shù)據(jù)庫技術,開展了古陶瓷等硅酸鹽質(zhì)文物的物理化學基礎及科技保護研究工作;在節(jié)能材料方面開展了節(jié)能材料粉體及節(jié)能膜的研究。先后培養(yǎng)博士、碩士研究生50余名,在國內(nèi)外刊物上發(fā)表研究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試點項目、上海市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兩項。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2222,E-Mail:hongjieluo@shu.edu.cn

李麟(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為中國物理學會相圖委員會理事,中國《FrontiersofMaterialsScience》、印度《Global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美國《EncyclopediaofIron,SteelandTheirAlloys》顧問編委,美國金屬學會叢書《MetalHandbook》編委,《上海金屬》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材料設計,先進高強度鋼板。近年來承擔的課題:高品質(zhì)簿板生產(chǎn)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一五項目子項目);980MPa級TRIP鋼的機理研究(上海重大攻關項目子項目);超高強度相變塑性鋼的研制(鞍鋼集團重大項目);先進高強鋼在高速變形條件下的行為規(guī)律及熱力學動力學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高塑性多相組織汽車用薄板鋼的基礎研究(973項目)等。在國內(nèi)外刊物共發(fā)表論文二百余篇、專著五本(1.《材料熱力學》,科學出版社(第三版);2.《HandbookofMechanicalAlloyDesign》,ed.G.Totten,MarcelDekkerPub.;3.《相變塑性鋼-原理、性能、設計和應用》,科學出版社。4.“熱力學在材料工程中的應用”,《材料熱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5.LiLin,“ApplicationofThermodynamicsandKineticsinMaterials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FundamentalsanditsApplicationinScience》,RicardoM-R.ed.,INTECK,Croatia.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汽車工業(y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冶金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和國際相圖委員會工業(yè)獎。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56332810;傳真:021-56382976E-mail:liling@shu.edu.cn

陳業(yè)新(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材料的環(huán)境脆化;材料中的擴散與相變;材料中的氫行為及應用?,F(xiàn)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氫脆與應力腐蝕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金屬間化合物環(huán)境脆化機理;鈦合金的氫脆機理;氫在鈦合金中的擴散及氫對鈦合金性能影響機理;氫在合金中的行為機理研究等?!伴L程有序金屬間化合物的環(huán)境脆化”獲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承擔的課題有:金屬間化合物Ni3Fe的有序化對氫氣誘發(fā)的環(huán)境氫脆敏感性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純凈高強厚板鋼中氫擴散和氫脆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7364(O),E-mail:yxchen@shu.edu.cn

郭強(男)教授,博士。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理事。專業(yè):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領域:高性能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特種固體潤滑涂層、工程橡膠。1982年初于合肥工業(yè)大學獲學士和1985年于機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8—1989年間在德國漢堡—哈堡工業(yè)大學等處進修,1996年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機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教授級高工,2002年任上海大學教授。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4項為第一完成人,獲發(fā)明專利8項,完成或正在承擔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2項軍工科研項目。發(fā)表論文100余篇。目前承擔的課題:高溫原位聚合固體潤滑膜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國家自然基金),高可靠性長壽命復合型固體潤滑膜制備與應用,高性能聚醚醚酮基耐磨復合材料,飛機軸套結構磨蝕行為研究,燃料電池用磺化聚醚醚酮質(zhì)子交換膜研究。

聯(lián)系方式:021-69982791(辦),E-mail:guoq@shu.edu.cn

吳曉春(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常委會常務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分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內(nèi)耗與力學譜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特殊鋼分會微合金非調(diào)質(zhì)鋼學術委員會、模具鋼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熱處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熱處理協(xié)會副理事長;上海金屬學會理事;上海市模具工業(yè)協(xié)會模具材料分會副主任。主要從事工模具鋼及表面處理技術、材料相變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調(diào)質(zhì)模具鋼生產(chǎn)的新技術,熱作模具鋼性能評定方法,汽車模具表面處理的關鍵技術,開發(fā)出高熱強性熱作模具鋼等6項新產(chǎn)品,先后承擔國家、部委及企業(yè)合作項目80余項,近期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品質(zhì)模具鋼鍛材關鍵技術開發(f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高碳高合金鋼深冷處理微觀結構演化及相變機理研究”、寶鋼重大項目2項及其它相關在研項目10余項,經(jīng)費充足;發(fā)表學術論文210余篇,獲發(fā)明專利授權15項,已申報發(fā)明專利28項,曾獲英特爾和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461(O),18621902029,E-mail:xcwu@staff.shu.edu.cn

課題組網(wǎng)站:http://www.sdmj.shu.edu.cn

徐暉(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1998年3月畢業(yè)于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4月到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工作,2004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2005年聘為博士生導師。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Ames國家實驗室研究訪問。現(xiàn)為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上海金屬學會冶金材料專業(yè)委員會委員。2003年獲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2004年獲得上海市育才獎,2005年入選閘北區(qū)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8年獲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先后主持國家級項目五項,其中國家“863”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在國內(nèi)外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00多篇,大都被SCI、EI收錄。主要研究領域:(1)大塊非晶合金。系統(tǒng)地研究了鐵磁性非晶合金的磁性能、微觀結構、溫度穩(wěn)定性及晶化行為,探索合金中成分、結構和磁性的關聯(lián)性。(2)納米晶磁性材料。研究在納米晶復合永磁材料中,合金成分、工藝條件對合金的鐵磁交換耦合作用、磁性能、微觀結構的影響。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7887(O),021-50869715(H),13641621979(M)

E-mail:huixu8888@shu.edu.cn

朱玉斌(男)教授、雙博士,博士生導師。專業(yè):材料學。曾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陜西省青年科技聯(lián)合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金屬功能材料。主要從事金屬功能材料(鎢、鉬、鈦及其合金材料、金屬/高分子復合材料)的新型制備技術、復合界面、顯微織構的研究,以及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醫(yī)療器械、軍事工業(yè)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目前承擔的課題:鎢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備工藝、微米級高精度鎢合金箔材加工技術研究、高比重鎢合金的粉軋技術研究等,先后承擔了國家863項目、科技攻關項目、重點軍工配套項目,以及中-德、中-法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等20余項,發(fā)表論文30余篇,發(fā)明專利8項。曾榮獲法國“PrixAFCRST2000”材料科學獎,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拔⒕фu基高比重合金材料”獲上海市優(yōu)秀發(fā)明一等獎,“鎢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備工藝”項目獲上海市產(chǎn)學研合作優(yōu)秀項目獎。參與撰寫《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中國新材料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2004)》等著作。主講課程:《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及應用》等。

聯(lián)系方式:Tel(Fax):021-56339290,E-mail:ybzhu@shu.edu.cn

施利毅(男)教授。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納米復合材料制備和應用技術、納米材料規(guī)?;a(chǎn)關鍵技術、資源環(huán)境納米材料制備和應用技術。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上海市納米科技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中心首席科學家、上海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顆粒學會理事、上海顆粒學會副理事長。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計劃,以及上海市領軍人才和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計劃。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申請發(fā)明專利160余項(其中國際發(fā)明專利3項),授權60余項;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200篇左右。目前承擔的課題:MolecularScaleEletrochemistryandNontraditionalEletrochemicalMaterialsScience(歐盟第七框架項目)、納米復合高分子阻燃新體系研究(芬蘭國家技術研究院合作)、上海大學-法國ESSILOR(依視路)聯(lián)合研發(fā)中心建設(法國ESSILOR國際集團資助);上海新材料及應用產(chǎn)學研合作中心(上海市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制造專業(yè)技術服務平臺(上海市科委平臺建設項目)。

聯(lián)系方式:021-56388952(O),13901817908E-mail:shiliyi@shu.edu.cn

陸文聰(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物理和化學、計算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多維多尺度材料設計與可控制備的方法及應用,重點研究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材料設計和優(yōu)化。中國化學會計算機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分子科學研究會理事長,《AdvancesinManufacturing》副主編,《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執(zhí)行編委。曾獲中國高??茖W技術二等獎(2002年)、廣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7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7年)、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年)。已在J.Comp.Chem.,J.Phys.Chem.,J.Chem.Phys.,物理化學學報等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SCI論文108篇(h-index=16),申請發(fā)明專利15項,已授權7項。目前承擔的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核殼結構的鈷鋁復氧化物材料設計研究”、企業(yè)合作項目“核殼結構納米鎳鋁復氧化物催化劑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等。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3513,021-6613-2406(O)E-Mail:wclu@shu.edu.cn

陳學思(男)教授,博士。任國際雜志《AdvancedHealthcareMaterials》,《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Biomacromolecules》和《MacromolecularBioscience》編委,《高等學?;瘜W學報》和《ChemicalResearchinChineseUniversities》編委,《降解材料》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在醫(yī)藥和綠色塑料領域的應用。82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化學系,88年在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97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獲得博士學位。97~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博士后。從事生物降解和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開展骨折內(nèi)固定、組織工程、藥物緩釋等方向的研究。進行聚乳酸產(chǎn)業(yè)化的研發(fā)。在雜志上發(fā)表研究論文320余篇,被他人引用5700余次。合作出版著作1本,主譯英文專著1本,授權或公開或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170余項。200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承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等重大或重點項目。獲得2007年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2009年度“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chuàng)新論文獎”。2011年獲得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zhí)行個人突出貢獻獎。獲得2011年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聯(lián)合會科技一等獎。2012年中國化學會“贏創(chuàng)化學創(chuàng)新獎”。

聯(lián)系方式:0431-5262112(O)18643107550E-mail:xschen@ciac.jl.cn

施鷹(男)博士,研究員。專業(yè):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光學功能陶瓷材料及應用;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材料。1995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任日本金屬材料技術研究所STA訪問學者(半年),2002年任日本國立物質(zhì)材料研究所COE研究員(半年)?,F(xiàn)任上海硅酸鹽學會理事及國內(nèi)外多個學術刊物的特約審稿人。負責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企業(yè)委托項目等各類各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在JournalofAmericanCeramicSociety、JournaloftheEuropeanCeramicSociety、MaterialsLetter、OpticalMaterials和中國科學等國內(nèi)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10余項,已授權8項。參與了四部辭典和著作的編寫和翻譯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為高密度多晶閃爍材料的制備和結構性能調(diào)控。負責科研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兩項、上海市基礎重點研究項目和企業(yè)委托項目各一項。

聯(lián)系方式:021-36338410;E-mail:yshi@shu.edu.cn

尹靜波(女)教授,博士。專業(yè):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領域:生物醫(yī)用高分子結構設計及合成、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在組織工程和藥物控釋領域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及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研究。1995年獲哈薩克國立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在哈薩克國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師從前蘇聯(lián)國家科學院BulatAkhmetovichZhubanov院士。在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B、ActaBiomaterialia、Biomacromolecules等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授權中國發(fā)明專利10項。參編著作1本。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開發(fā)聚L-谷氨酸材料并用于組織再生。目前承擔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1項。2009年上海大學王寬城育才獎,2006年上海市育才獎,2005年上海大學三八紅旗手。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8055,E-mail:jbyin@staff.shu.edu.cn

詳情見課題組主頁:http://www.polymed.shu.edu.cn

郝?。校┙淌冢┦?。專業(yè):有機功能材料,有機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新型有機電致發(fā)光材料(OLED)的設計、合成及性能評價,含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合成與性能研究,新型顯示液晶材料以及生物醫(yī)用材料中的主動靶向藥物載體材料的研究。目前主要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基金資助的含氟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中科院有機氟重點實驗室資助的含氟雜環(huán)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材料領域中的應用。近三年來已獲授權、公開和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60余項以及多篇SCI論文。

聯(lián)系電話:021-66133380,13816322868,Email:jhao@shu.edu.cn

詳情請見課題組主頁:http://jhaocn.googlepages.com/。

楊秋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光電子功能材料,透明陶瓷。浙江大學學士和碩士,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博士,韓國博士后。主要從事光電子功能材料,激光透明陶瓷研究。申請發(fā)明專利30余項,其中10余項獲得授權。在國內(nèi)外核心刊物上發(fā)表研究論文100余篇,SCI和EI收錄論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90余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摻Yb、Nd及Ho的三種氧化鑭釔透明激光陶瓷都實現(xiàn)激光輸出,并實現(xiàn)飛秒激光輸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主編“無機材料物理化學”教材(50萬字),報導本課題組的新聞“中國自主研制的摻鐿氧化鑭釔透明陶瓷實現(xiàn)激光輸出”被選為“2008年中國稀土行業(yè)十大科技新聞”之首。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56331687(O)E-mail:yangqiuhong@shu.edu.cn

卞建江(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微波介質(zhì)陶瓷(包括新型微波介質(zhì)材料體系的探索,微波介質(zhì)陶瓷的組分、結構與性能的關系,高Q微波介質(zhì)陶瓷,超高介微波介質(zhì)陶瓷,LTCC微波介質(zhì)材料,)。98年畢業(yè)于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1998年至2001年在上海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事微波介質(zhì)測量技術研究,2002年至2003年在韓國漢城國立大學新材料研究所博士后。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獲得并完成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浦江人才計劃(D)項目,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子項目,上海市科委攻關項目,企業(yè)橫向合作項目等多項,其研制的新型微波介質(zhì)材料已成功地轉化為企業(yè)規(guī)?;a(chǎn),廣泛地應用于通信、雷達、電子對抗等領域,部分材料已成功地應用于神州六號。在國內(nèi)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有關微波介質(zhì)陶瓷研究的論文近60篇。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697(O)Email:jjbian@shu.edu.cn

程晉榮(女)研究員。專業(yè):材料物理和化學。入選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啟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學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學者”和上海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榮獲2009上海市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主要從事鐵電、壓電、磁電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電、磁轉換效應和應用的研究,包括多鐵性材料與器件、高功率高溫壓電陶瓷及換能器、環(huán)境友好型無鉛壓電陶瓷、鐵電薄膜/賤金屬異質(zhì)結構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質(zhì)陶瓷和新型鉍系可見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種材料體系,包括PZT、BST、鈦酸鉍和鐵酸鉍薄膜、鐵酸鉍-鈦酸鉛固溶體、PMMN-PZT大功率壓電陶瓷和PNN-PZT梯度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負責完成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上海市啟明星和1項曙光計劃等人才項目,1項上海市重點項目等。參加完成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在APL、JAP、JAmCeramSoc.和PRB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13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單篇最高他引71次。授權發(fā)明專利5項。參加國際、國內(nèi)學術會議近35次,做口頭報告32次(含邀請報告7次)。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2704(O),E-Mail:jrcheng@shu.edu.cn

李瑛(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材料物理化學?,F(xiàn)任上海市稀土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分會委員。主要從事功能材料(磁性材料,超導材料,能源材料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稀土永磁材料、強磁場下納米功能材料的制備、微觀組織結構及其物理化學性質(zhì)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上海市教委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等十余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在國內(nèi)外各種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各六十余篇;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8項,已申請、等待授權的專利11項;專著一部。2006年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8874(O),E-Mail:liying62@shu.edu.cn

王林軍(男),教授。專業(yè):材料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F(xiàn)任上海市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材料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真空學會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金屬學會半導體材料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才培養(yǎng)計劃(啟明星)、上海市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寬禁帶半導體薄膜材料與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導體晶體制備、光電器件的設計和工藝、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20余項,在SCI檢索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40余篇,授權發(fā)明專利20余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項。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3514(O),E-mail:ljwang@shu.edu.cn

肖學山(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新能源用關鍵合金材料和資源節(jié)約型不銹鋼;亞穩(wěn)材料及其相變。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之一已完成三項上海科委重點攻關項目,同時完成企業(yè)開發(fā)項目多項,與多家企業(yè)聯(lián)合建立了產(chǎn)學研工程技術中心,發(fā)表SCI或EI收錄論文四十余篇,申請發(fā)明專利二十余項,其中已授權近十項,并轉讓三項。目前承擔的課題有: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子課題“具有TRIP效應的節(jié)鉻型經(jīng)濟雙相不銹鋼的相變機理研究”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484(O),E-mail:xsxiao@mail.shu.edu.cn

韋習成(男)1964.10,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1)摩擦磨損誘發(fā)的組織演變;(2)新型汽車輕量化材料及其變形行為;(3)復合材料研發(fā)及異質(zhì)體界面反應行為。目前負責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多項橫向技術攻關項目。先后承擔和參與完成包括國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機械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重點/基礎項目以及包括上汽集團、Henkel等在內(nèi)的縱、橫向科研項目40多項。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會議發(fā)表論文120多篇,其中三大檢索系統(tǒng)收錄100多篇/次。授權或申請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14項。獲1項原機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聯(lián)系方式:Tel:021-56331377(O)E-mail:wxc1028@staff.shu.edu.cn

劉文慶(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鋯合金耐腐蝕性能和金屬材料中的析出相。主持并完成的項目有:上海市教委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參加973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目前有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項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在研。迄今已發(fā)表論文七十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近50篇;已授權專利一項。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5027(O),E-Mail:wqliu@staff.shu.edu.cn

王衛(wèi)國(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核材料。主要研究領域:金屬材料晶界特征分布(GBCD)優(yōu)化研究,亦稱晶界工程(GBE)研究;金屬材料晶界織構(GBT)研究;金屬材料織構研究與控制;高阻尼合金研究。獲獎:“鋯-4合金板織構研究及其控制”獲部級科技進步叁等獎(1995)。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機構收錄的論文二十二篇;正在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三項。目前承擔的課題:基于低∑重位點陣晶界的鉛合金晶界結構優(yōu)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低層錯能面心立方金屬非共格∑3晶界的成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聯(lián)系方式:0533—2786835(O);E-mail:wangweiguo@sdut.edu.cn

柳清菊(女),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納米功能材料、環(huán)境凈化材料。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2005年被選拔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化工行業(yè)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帶頭人、昆明市學術帶頭人,2007年入選第七屆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兼任中國材料研究會青年委員會常務理事、環(huán)境材料分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光催化材料、無機抗菌材料、介孔材料、傳感材料及器件、材料計算等研究及應用開發(fā)工作,近年來主持包括國家863計劃項目“高性能復合無機抗菌材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光催化超親水性薄膜的低溫制備及改性”、教育部及云南省重點項目“可見光響應復合光催化材料”、“非致冷紅外探測器用熱絕緣結構”等在內(nèi)的近十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已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120余篇,已有10項專利獲得授權,出版《光電技術原理與應用》教材一部;近五年來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7項。

聯(lián)系方式:Email:qjliu@ynu.edu.cn

鐘慶東(男),教授,博士,博導。專業(yè):材料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冶金物理化學、冶金電化學、鋼鐵材料表面電化學、納米材料應用、腐蝕防護新技術。目前開展的工作主要有納米改性電工、電瓷絕緣材料開發(fā),涂料及涂層技術、材料表面改性、納米復合材料制備及應用、腐蝕電化學測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及省部級、企業(yè)科研項目十余項。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三十八項(授權9項),在國內(nèi)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被SCI收錄35篇,Ei收錄25篇。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術發(fā)明一等獎(2009年,第一),2005年上海市發(fā)明創(chuàng)造專利獎三等獎(第一),第一屆"上海市科教黨委系統(tǒng)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獎"(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優(yōu)秀學者獎。等榮譽和稱號。入選上海市科技啟明星(2004年),第七屆上海市曙光學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后備人選,上海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獎(2008年)?,F(xiàn)為《腐蝕與防護》,《TheOpenCorrosionJournal》EditorialBoardMember,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協(xié)分子科學研究會理事。2006年1月~2月,2007年1月~2月德國馬普鋼鐵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8244(O),13391312191,qdzhong@hotmail.com

雷紅(男),博士,研究員,博導。專業(yè):應用化學、納米摩擦學。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拋光材料及原子級表面平整技術、化學機械拋光(CMP)技術。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制造)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子課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納米專項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目前發(fā)表論文70余篇,其中SCI、EI共收錄40余篇。獲授權發(fā)明專利8項,申請專利四項。作為負責人或主要骨干,完成鑒定成果3項,獲得200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一)、200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5)、2007年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第一作者)、2005年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5)?,F(xiàn)為微納制造摩擦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2005~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審專家,《JournalofElectrochemicalSociety》、《MicroelectronicEngineering》、《AppliedSurfaceScience》、《Wear》、《MaterialLetter》、《機械工程學報》、《無機化學學報》、《摩擦學學報》等本領域重要期刊的論文評閱人。目前在計算機硬盤CMP技術研究領域居當前國際先進水平。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3800-805Email:hong_lei2005@yahoo.com.cn

崔磊(男)1968年生,醫(y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理事,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干細胞與組織工程分會常委、秘書長,“863”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生物醫(yī)用材料)項目建議專家組成員,現(xiàn)為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同行評議專家。1998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從事整形外科、組織工程專業(yè)。曾先后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德州大學醫(yī)學研究中心從事創(chuàng)傷愈合、組織工程研究。承擔國家“973”組織工程研究子項目、國家“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國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SCI)20余篇,申報并獲授權發(fā)明專利12項。作為副主編出版組織工程專著2部,負責編寫《黃家駟外科學》中組織工程章節(jié)。參與制定了國家組織工程產(chǎn)品通用標準、負責起草“組織工程骨”、“組織工程表皮”等組織工程產(chǎn)品企業(yè)標準。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yī)學科技二等獎等多項獎勵。先后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啟明星后”、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霍英東優(yōu)秀青年教師”、全國“973”先進個人、全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等人才獎勵計劃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021-54641663;E-mail:cuileite@yahoo.com.cn

李謀成(男),博士、研究員。專業(yè):材料學。研究領域:腐蝕電化學;金屬材料的腐蝕機理、微區(qū)腐蝕與高溫氧化性能;腐蝕失效機制;金屬鍍層的電沉積技術。堅持產(chǎn)學研結合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金屬腐蝕與其微結構間關系以及金屬材料的環(huán)境友好型應用途徑。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和面上項目2項、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和創(chuàng)新項目各1項、寶鋼、上海電氣和泛亞汽車等企業(yè)委托課題多項,參加完成軍工973、國家科技部863及支撐計劃和上海市納米科技項目各1項。已發(fā)表期刊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余篇、EI收錄論文30余篇,獲國家受權專利5項?,F(xiàn)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腐蝕電化學與測試方法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高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電子電鍍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4167;E-mail:mouchengli@shu.edu.cn

張恒華(男),1963年6月生,教授/博士,博導,專業(yè):材料學?!渡虾=饘佟冯s志副主編、《熱處理》雜志編委。從事金屬材料強韌化,主要研究領域有:微合金高強鋼控軋控冷及其計算機模擬、鋁合金純凈化及其強韌化、金屬半固態(tài)成形技術及其應用等。作為課題組長或主要成員先后承擔的國家、省市、企業(yè)橫向等項目近30項。主要有:2003年原國家經(jīng)貿(mào)委重大攻關項目:“鋁合金半固態(tài)成形技術研究與應用”;2005年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項目:“汽車用先進高強度材料的研制”;2007年國家發(fā)改委子項目:“D40船板組織與沖擊性能關系的研究”;2007年南京鋼鐵集團攻關項目:“高強度船板用鋼的研發(fā)”;2009年上海市教委聯(lián)盟項目,“鋁合金復合成型技術”;2010年“中氣”項目:汽車輕量化關鍵零部件研發(fā);2011年天津鋼管公司項目:“連軋管機空心芯棒的研究與開發(fā)”等。發(fā)表國內(nèi)外學術論文130多篇,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錄約60多篇、申請國家發(fā)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3項(其中6項已授權)、已培養(yǎng)碩士生二十余名。

聯(lián)系方式:Tel:021-56331911,56336290Fax:021-56382976Email:hhzhang@shu.edu.cn

朱麗慧(女),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研究方向:耐熱鋼,硬質(zhì)合金和陶瓷。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子課題等十余項課題。與國際著名硬質(zhì)合金制造企業(yè)美國KennametalInc.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在國內(nèi)外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SCI收錄近30篇,EI收錄近40篇。申請專利12項,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曾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上海市教育系統(tǒng)三八紅旗手稱號。目前在研項目:1.重大裝備用高性能結構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2.Thermal-mechanicalpropertiesofhardcoatings(美國KennametalInc.委托項目)3.板狀WC晶種的加入對硬質(zhì)合金組織與性能的影響(上海市教委項目)

聯(lián)系方式:Tel:021-56331462,E-mail:lhzhu@mail.shu.edu.cn

趙世金(男),博士,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12月獲東方學者跟蹤計劃繼續(xù)支持),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2009年度曙光學者。2002.1-2008.12相繼在德國TechnischeUniversitatDarmstadt材料科學研究所,美國EmoryUniversity及美國LosAlamos國家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1).分子動力學,蒙特卡羅,第一性原理計算,元胞自動機,有限元等計算機模擬技術在材料集成計算與設計中的應用;(2).納米含能材料的快速化學反應與放熱過程;(3).金屬材料合金相的早期析出;(4).納米結構材料的力學與熱學性能。研究體系包括金屬,合金,納米晶體,納米顆粒,非晶態(tài)材料,納米含能材料與生物材料。目前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及“曙光計劃”、“浦江計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人才項目等多項科研任務。歡迎有志從事材料集成計算與設計,及材料微結構表征與性能研究的年輕學者報考。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56331480,Email:shijin.zhao@shu.edu.cn

龔和貴男,教授,博士,生于1974年10月。有機化學專業(yè)。主要學習和工作經(jīng)歷:1995年鄭州輕工業(yè)學院精細化工學士、1998年清華大學有機化學碩士、2005年美國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化學博士學位,2005-2008年美國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化學系博士后。2009年2月上海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有機合成化學、有機超分子化學。已在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和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發(fā)表論文5篇(第一作者4篇)。目前有機合成方向主要圍繞金屬催化的非傳統(tǒng)的交聯(lián)反應展開。例如在當量還原劑作用下,將兩個不同的烷基鹵代化合物選擇性生成含新的碳-碳鍵交聯(lián)產(chǎn)物。此外,將鹵代化合物與其它親電試劑如酸酐、酰氯和丙烯醚化合物交聯(lián)生成相應的酮類和丙烯產(chǎn)物。該方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體系,就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情況,該方向在國際上屬前沿性的原創(chuàng)性工作,對藥物分子合成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在超分子材料方面,主要是針對當前在水相中難于生成強氫鍵等前沿問題設計一系列強離子氫鍵構建單元,以此為基礎設計一系列水相中穩(wěn)定的環(huán)狀和線型超分子體系,并進一步構建具有功能材料體系的超分子材料,如可逆的綠色可降解的超分子聚合物、高效有機超分子光電性能等新材料。該方向?qū)倩瘜W和材料的交叉學科。

聯(lián)系方式:電話:6613-2410、Email:hegui_gong@shu.edu.cn

陳益鋼(男),教授,工學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1989-1998年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1998-2006年,先后在德國和日本的國立研究所以洪堡學者、STA研究員和CREST研究員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2006-2009年擔任日本的產(chǎn)業(yè)技術綜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員。專業(yè):材料學、材料物理和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固體薄膜材料與器件、離子束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納米材料的制備和應用、航空功能材料等。在SCI檢索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40篇,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4項(授權1項),獲得日本發(fā)明專利1項,曾作為完成人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并榮獲1997年度SCI系統(tǒng)論文數(shù)全國個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選浦江人才計劃。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349(O),E-mail:yigangchen@shu.edu.cn

許斌(男)研究員,博士。上海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化學實驗中心主任。入選2007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專業(yè):有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導向功能材料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有機化學研究。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進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于美國VivoQuest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從事藥物設計和研究工作。2007年來,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教委等項目10多項。已在國外著名期刊上發(fā)表50多篇論文,獲得美國專利授權2項,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授權專利2項,國內(nèi)發(fā)明專利授權9項。曾獲得美國NIHVisitingFellowAward,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大學理學院研究生導師優(yōu)秀獎等。指導的兩名研究生獲得上海市研究生優(yōu)秀成果(學位論文)。

聯(lián)系電話:021-66132830(Office),Email:xubin@shu.edu.cn

課題組網(wǎng)頁:http://www.chem.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3251

方建慧(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化學。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上海市分子科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家電協(xié)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納米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在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90多篇,獲得中國發(fā)明專利20余項。榮獲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聯(lián)系電話:021-66132663,Email:jhfang@shu.edu.cn

任慧平(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學?,F(xiàn)任白云鄂博礦稀土及鈮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材料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與熱處理分會理事;中國體視學會材料科學分會副理事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321人才工程”入選人才。主要從事高性能高精度先進鋼鐵材料組織與織構演變規(guī)律、形變與再結晶行為和新型貯氫材料的開發(fā)等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i對La-Mg-Ni系A2B7型貯氫合金循環(huán)穩(wěn)定性作用機理的研究”、“銅在新一代鋼鐵材料中析出規(guī)律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學校重點研究項目“高性能熱變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內(nèi)蒙古科技廳攻關項目“基于CSP條件高附加值冷軋鋼板開發(fā)”,內(nèi)蒙古科技廳引導計劃項目“稀土功能材料及合金制品開發(fā)”等在內(nèi)的十幾個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內(nèi)蒙古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內(nèi)蒙古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已在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發(fā)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錄20余篇,出版《過冷奧氏體擴散型相變》專著1部,出版《金屬材料工程概論》等教材3部。

聯(lián)系方式:Tel:0472-5952289,E-mail:renhuiping@sina.com

張阿方(男)研究員,博士,上海市特聘專家、千人教授,入選2011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專業(yè):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主要研究領域: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設計與合成、分子納米材料、聚合物智能材料。199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2年先后在德國塑料材料研究所及柏林自由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9年在蘇黎士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任資深研究員。國家基金委面上及重點項目、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及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評審專家,美國化學會、Wiley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英國皇家化學會等二十余種化學及高分子刊物審稿專家。主持完成三十余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瑞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蘇黎士瑞士聯(lián)邦理工學院重點資助課題、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科研成果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授權三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合作出版中文專著一本、英文專著兩本。近年來在包括Adv.Mater.,Angew.Chem.Int.Ed.,Chem.Commun.,Chem.Eur.J.和J.Am.Chem.Soc.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目前主持承擔有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等課題。

聯(lián)系電話:021-69980375,69982829;Email:azhang@shu.edu.cn

課題組網(wǎng)站:http://www.polychem.shu.edu.cn

甄強(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無機非金屬材料、冶金物理化學。主要研究領域:功能陶瓷及納米粉體、超高溫陶瓷、耐火材料的制備、結構與性能;材料制備過程熱力學及動力學;工業(yè)固體廢棄物的高效綜合利用。材料復合及先進分散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先進功能材料實驗室負責人,上海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書記,省級特聘教授(江西省“贛鄱英才計劃”),2010-2012年經(jīng)中組部、團中央選派擔任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科技副區(qū)長?,F(xiàn)為中國儀表功能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編委,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理事,中國工業(yè)陶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咨詢專家,攀枝花學院客座教授,科技部863計劃(結構材料組)會評專家,中國中小企業(yè)學會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防科技工業(yè)軍工項目驗收專家,上海市大型儀器設備政府采購評審專家。2002年香港大學訪問學者;2005-2013年作為客座教授6次赴法國里爾科技大學訪問,并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先后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計劃、總裝備部預研基金、教育部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上海市人才計劃項目、云南省科技廳項目等科研課題30余項。現(xiàn)已在《ChemistryofMaterials》、《SolidStateIonic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等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論文10余篇。《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CeramicTechnology》和《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等國外期刊評閱人。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20余項,已獲授權5項。作為主要參加人的科研成果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榮獲省級先進個人1項。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7266Email:qzhen@staff.shu.edu.cn,qzhen0710@sohu.com

姚建(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專業(yè):界面材料及界面物理化學。主要研究領域:主要從事功能性有機/無機復合分子界面材料的設計合成,以及利用其進行分子選擇和識別、生物反應過程應用、界面可控聚合、界面催化反應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擔的課題:具有規(guī)則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結構的有機-無機復合二維分子空間材料的開發(fā)、可見光響應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體系及其應用基礎研究等,先后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Chem.Mater.,Macromolecules,J.Mater.Chem.,Langmuir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主講課程:《物理化學》、《電化學技術》等

聯(lián)系方式:56334857yao850618@yahoo.com.cn

鄧維(男)博士,博士生導師,2011年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專業(yè):有機化學,材料化學。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2005年到2008年間在日本大阪大學擔任特任研究員(COE)。2008年到2010年間在美國普度大學化學系作博士后研究。2011年上海大學納米技術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1)綠色有機合成化學與藥物合成;2)環(huán)糊精的超分子自組裝材料;3)智能靶向藥物/基因載體;4)高分子功能材料;5)信息產(chǎn)業(yè)的納米金屬材料制備。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了SCI論文30余篇,論文總計已經(jīng)被引用超過450次。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4852E-mail:wdeng@shu.edu.cn

李愛軍(男)博士、2010年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上海大學復合材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9月在西北工業(yè)大學本科畢業(yè),2004.12在西北工業(yè)大學超高溫復合材料國防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2005.4-2010.10在德國UniversityofKarlsruhe(TH)從事科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1)超高溫復合材料(C/C,C/C-SiC,ZrC,-HfC等)的制備及應用基礎研究;(2)化學氣相沉積和氣相滲透工藝多尺度研究;(3)軟計算方法(神經(jīng)網(wǎng)絡技術、遺傳算法等)在材料制備工藝優(yōu)化中的應用(4)化學反應流(如CVD/CVI,CPOx,SR)建模以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基于FLUENT和Detchem的強/弱耦合計算)。研究方法已實驗為基礎,以物理化學建模為理論指導,包括蒙特卡羅、DFT、Phase-fieldmethod、RF。自2011年1月起受聘為上海大學復合材料研究中心教授,歡迎有志從事先進復合材料制備與應用、復合材料微結構控制和性能分析與表征的年輕學者報考。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7502,Email:Aijun.li@shu.edu.cn

呂戰(zhàn)鵬(男)博士,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8年本科畢業(yè)﹑1991年碩士畢業(yè)于華中理工大學(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1996年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獲博士學位,之后在上海材料研究所工作。2001-2011年在日本東北大學工學研究科工作:2001-2003年為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2003-2005年為21世紀COE項目研究員,2005-2011年擔任副教授.2011年起兼任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1)核電站結構材料在高溫高壓水中環(huán)境促進開裂實驗評價與理論分析;(2)物理場作用下金屬腐蝕電極過程動力學;(3)石油工業(yè)材料腐蝕與緩蝕劑保護。發(fā)表SCI收錄論文30余篇,EI收錄論文40余篇。研究內(nèi)容注重新型能源工業(yè)材料環(huán)境失效工程問題與材料電極過程動力學及力學基礎科學理論的結合。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56336107,Email:zplu@shu.edu.cn

王均安(男)研究員,奧地利工學博士。專業(yè):材料學。研究領域:金屬和合金組織與織構控制。主要研究方向:電工鋼的織構控制;鐵素體不銹鋼的表面起皺問題;二代超導金屬基帶的織構控制;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模擬鋼熱時效過程中韌脆轉變溫度與納米團簇形成的關系。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譯著1部(合譯),參與編寫專著1部,申請發(fā)明專利7項(其中授權3項)。兼任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副主編。目前承擔的課題:冷軋鐵素體不銹鋼表面皺折形成機理及控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壓力容器鋼中原子團簇析出過程的熱時效模擬研究(國家973子課題);金屬基帶批量化生產(chǎn)技術(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項目子課題)。

聯(lián)系方式Tel:021-56338634E-mail:jawang@shu.edu.cn

王剛(男)教授。專業(yè):材料學,材料物理。1995年至2005年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2003年至2004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系接受博士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2005年至2007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至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工業(yè)及系統(tǒng)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2010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在德國德累斯頓萊布尼茨固體材料研究所開展研究(洪堡學者)。2010年至今在上海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2011年獲得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稱號。近五年來,在國內(nèi)外雜志如Science、PhysicalReviewLetters、NatureMaterials、ActaMaterialia和AppliedPhysicsLetters等學術期刊發(fā)表30多篇SCI學術論文,論文他引700余次?;貒笈c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博士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機制。研究方向:新型塊體亞穩(wěn)材料的探索(包括非晶、納米晶,非晶基復合材料等);新型非晶、納米材料的微結構特征及力學行能的變化規(guī)律;非晶合金在低溫下的塑形動力學;非晶合金超精密加工;納米壓痕儀下,非晶合金的非連續(xù)性行為和納米損傷行為。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66135269;Email:g.wang@shu.edu.cn

王軍(男)研究員。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電子器件,有機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器件中的應用,生物有機傳感器等新型信息器件。上海市科技啟明星(2007)以及上海市曙光學者(2010)獲得者。研究期間發(fā)表SCI論文23篇,其中大于3的15篇,論文被引用超過400次(2011.5)。出版英文譯著一本“薄膜晶體管(Thin-filmTransistors)”。目前主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431(O),Email:wangj@shu.edu.cn

魯曉剛(男),教授、博導。專業(yè):材料學。1988-1995年在中南大學攻讀學士、碩士學位,2005年獲瑞典皇家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之后在計算熱力學領域居領導地位的瑞典Thermo-Calc公司工作5年,從事熱力學、動力學、物理性質(zhì)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以及形核析出過程的計算模擬研究。2011年作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引進上海大學。主要研究領域:材料熱力學計算、相變動力學模擬、第一性原理計算、材料物理性質(zhì)建模等?;貒蟪袚恼n題:先進金屬基復合材料制備科學基礎(973項目,子課題名稱:先進金屬基復合材料復合構型及界面設計基礎);核電設備用鋼鐵材料設計分析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重大共性技術及關鍵設備、材料研究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Debye-Grüneisen模型的純元素熱物理性質(zhì)的CALPHAD方法研究。

聯(lián)系方式:電話:021-56334017;E-mail:xglu@shu.edu.cn

戴寧(男)研究員,專業(yè):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學。2001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優(yōu)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和國家教委“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基金”;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選“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主要研究領域:半導體量子阱、超晶格的生長和物理性質(zhì)研究,包括低維結構材料及其光電、生物學特性,鐵電、鐵磁功能薄膜,新型紅外薄膜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學材料和結構等,近年來又開展了光伏太陽能材料和器件研究。目前承擔的主要課題:國家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專項)“基于納米材料的太陽能光伏轉換應用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在Phys.Rev.Lett.,Phys.Rev.B,Appl.Phys.Lett.等核心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

聯(lián)系方式:021-65169633(O),E-mail:ndai@mail.sitp.ac.cn

徐軍(男)研究員。專業(yè):材料學、晶體學。主要研究領域:人工晶體;激光和閃爍晶體;光電功能材料。曾先后兼任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上海市青聯(lián)委員、上海市中青年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會員,中國硅酸鹽學會晶體生長和材料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材料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上海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無機材料學報》、《人工晶體學報》、《硅酸鹽學報》、《中國激光》、《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和TrendsinAppliedSciencesResearch編委會編委。獲獎: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和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0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榮譽稱號:2004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2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度中國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優(yōu)秀獎等獎勵和2010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聯(lián)系方式:021-69987573(O),E-mail:xujun@mail.shcnc.ac.cn

張峰(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主要研究領域:新型硅基半導體材料絕緣層上的硅(SOI)的研發(fā)和制備以及硅外延片的研發(fā)和制備等。先后主持或參與了國家O2專項、863計劃、科教興市等一系列重大政府研發(fā)課題和產(chǎn)業(yè)化項目。在SCI檢索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SCI收錄的個人論文數(shù)1998年在國內(nèi)名列第4,并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8項。作為“高端硅基SOI材料研發(fā)和產(chǎn)業(yè)化”項目的主要參加人員,先后在2005年,獲得了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7年上海市勞動模范,2008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8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09年中國青年科技獎,2009年上海市領軍人才。

聯(lián)系方式:021-69522527,E-mail:fzhang@simgui.com.cn

劉麗(女)教授。專業(yè):材料學、紡織材料。主要研究領域:外場下聚合物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功能纖維及薄膜研制;電子封裝用固化劑。目前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名稱:磁場誘導芳砜綸纖維聚集態(tài)結構構建與性能優(yōu)化

聯(lián)系方式:021-69982311(O),E-mail:liuli@staff.shu.edu.cn

高彥峰(男),教授,博士。專業(yè):材料物理與化學。上海大學材料學院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的海外杰出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熱障涂層材料、VO2節(jié)能材料、納米粉體及高分子貼膜的可控制備、性能和應用。在國際上首次利用濕化學方法制備了大尺寸VO2薄膜樣品(400×300mm);發(fā)展了VO2粉體液相合成和智能柔性貼膜制備新方法,試制了國際上首款寬幅(幅寬:1米)智能節(jié)能貼膜產(chǎn)品并已進入產(chǎn)業(yè)化階段。近五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累計獲得科研經(jīng)費近1000萬元,作為研究骨干參與科研項目累計經(jīng)費達到1726萬元。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上海市重大(重點)項目和廣東省戰(zhàn)略性新興產(chǎn)業(yè)重大項目等。近五年共發(fā)表學術論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被SCI收錄43篇,影響因子IF>9的4篇、9>IF>4的23篇,受NanoEnergy和Bull.Chem.Soc.Japan編輯邀請,撰寫綜述性論文2篇。所有發(fā)表論文近五年被他人引用800余次。申請發(fā)明專利近50項,其中獲得授權15項。

聯(lián)系方式:(021)52415270,E-Mail:yfgao@shu.edu.cn,gaosic@gmail.com

何燕霖(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材料學?,F(xiàn)任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分會材料計算與模擬學術委員會理事,副秘書長。主要從事鐵基材料(高強度汽車鋼板,不銹鋼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鐵基材料的合金設計,組織與性能研究,相變行為的熱力學與動力學計算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第二完成人),973項目(第三完成人)及鋼鐵研究總院重點橫向項目等十余項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在國內(nèi)外各種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近百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六十余篇;已授權或申請發(fā)明專利5項。曾獲國際相圖委員會工業(yè)獎,冶金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472(O),E-Mail:ylhe@staff.shu.edu.cn

李明星(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無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配位化學和無機材料化學。1993年于南京大學化學系配位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3年至1995年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1995年5月始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1998年至1999年于香港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2000年至2002年在韓國慶熙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2002年4月始在上海大學任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3項,主持市教委創(chuàng)新基金重點項目、市教委發(fā)展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4項,參與上海大學085工程、市教委重點學科“納米化學”建設,主持橫向課題6項。在Inorg.Chem.,Cryst.GrowthDes.,J.Mater.Chem.,CrystEngCom等國際SCI期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英國化學會期刊特約審稿人。曾獲得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二等獎(第一)、上海市優(yōu)秀碩士論文導師獎、上海大學理學院研究生優(yōu)秀導師獎等。

聯(lián)系電話:021-66132803(office),E-mail:mx_li@mail.shu.edu.cn

陳雅麗(女)教授,博士。專業(yè):有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有機功能分子的合成研究。2006年獲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學位。目前承擔的的項目:芳炔參與的稠環(huán)化合物的合成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各一項;參與并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科研創(chuàng)新和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曾榮獲“今井嘉夫”基金獎和上海市教育系統(tǒng)“三八紅旗手”稱號。在國內(nèi)外著名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十項。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2797(O),E-mail:ylchen@staff.shu.edu.cn

宋力平教授,博士。專業(yè):有機功能材料,有機氟化學。主要研究領域:有機合成化學,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用符合當今發(fā)展趨勢的“綠色化學”方法并結合含氟砌塊法合成含氟有機化合物方面,以及用有機分子催化立體選擇性合成含氟化合物方面。2005年至2006年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獲獎:研究工作曾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先后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及多項中科院有機氟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在國內(nèi)外SCI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近五十篇。目前主持承擔的課題:有機分子催化立體選擇性反應合成含氟雜環(huán)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聯(lián)系電話:021-66134846,13501884960,Email:lpsong@shu.edu.cn

駱軍(男),研究員,博士。專業(yè):材料學、材料物理。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5年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9月-2006年10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洪堡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新型熱電材料的合成、相關系、晶體結構以及結構-性能間關系研究;熱電材料設計及電熱輸運協(xié)同調(diào)控。已在Appl.Phys.Lett.、Acta.Mater.、J.Mater.Chem等期刊發(fā)表SCI論文88篇,被SCI引用880余次。

聯(lián)系方式:E-mail:jluo@iphy.ac.cn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易賢網(wǎng)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317125(9:00—18:00)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