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是事業(yè)單位考試當中??嫉目颇?。想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既需要考生積累足夠的素材,又需要考生有較好的文筆。這當中,素材的積累更重要一些,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把文章比做一頓飯,素材便是其中的“米”。本文就對“地鐵標語能否開啟閱讀行動?”這個熱點進行分析,供考生參考。
【事件背景】
“讀書就像買包包,把書架塞滿才安心”、“讀書有三好,有品,經(jīng)撩,笑點高”……7月10日一早,微博熱搜第六位就是“鄭州地鐵標語火了”。不少媒體都在轉發(fā)這組鄭州地鐵標語。標語的內容主要是以網(wǎng)絡化、接地氣的語言,倡議大家多讀書。據(jù)悉,這組標語是某企業(yè)的文案。
【綜合分析】
懂得這么多必須閱讀的道理,卻依然沒有好好閱讀。這恐怕是時下社會中,不少人共同的閱讀困境。這也能夠解釋,為何有這么多人愛看有關閱讀的雞湯、公號,但我們社會的閱讀率卻仍舊低下。某種程度上,對這幾條接地氣的讀書標語的追捧,也是在彌補一部分人對于閱讀類雞湯的需要。而它們的走紅,或也恰恰襯托出,我們社會的閱讀氛圍確實還不夠好。所以,也才會有對讀書雞湯的剛需。
讀書標語,能夠吸引人的關注,其本身的目的其實就似乎已經(jīng)達到,至于能否真的讓一部分人加入到閱讀者的行列中來,這或從來就不是一些讀書標語的任務。事實上,從統(tǒng)一的讀書日,到各種書店、與閱讀相關的機構組織推出的讀書節(jié),當前社會中的閱讀“儀式”其實已經(jīng)不算少。問題是,閱讀如何真正走進私人生活,成為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流于公共層面的“儀式感”。
包括這次引發(fā)關注的讀書標語在內的,等等一系列閱讀氛圍和儀式的營造,正成為一種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的“景觀”,或是我們在倡導閱讀時所面臨的最大尷尬。它們或許滿足了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對于閱讀的“鄉(xiāng)愁”,卻未必能夠據(jù)此形成真正的社會閱讀氛圍。這是在對讀書標語看似熱鬧的圍觀中,應該洞見的閱讀真相。而對接地氣讀書標語的最好夸贊與回贈,只能是由此走近閱讀。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抬高一個社會的閱讀閾值,或個人的閱讀水位?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也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唯有行動。這種行動,在私人層面是真正開啟有效的閱讀;在公共層面,是真正展示對閱讀、對智識的尊重。當一個社會有著成熟的閱讀品質與氛圍,其實便無需讀書標語來加持,而對所謂接地氣式讀書標語的追捧,也自然會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