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6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在風險社會,災難的防備是每個城市和市民都應具備的意識。然而,只有每個細胞都具備了這種能力,城市才真正有了韌性。
2016年入汛以來,我國多個省份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做好當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黨中央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做好抗擊特大洪水準備,防止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力爭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解析】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zhèn)人口密度增加,基礎設施承載負荷不斷加大,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日趨嚴重;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滯后,設防水平偏低,農村居民抵御災害的能力較弱。自然災害引發(fā)次生、衍生災害的風險仍然很大。
地震、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地面沉降……人類幾乎每天都面臨著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人,永遠也不可能完全防止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但可以通過防災減災,在災害中掌握更多主動,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讓死神望而卻步。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衡量執(zhí)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zhí)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xiàn)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要著力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完善法律法規(guī)、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災害監(jiān)測預警和風險防范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等方面進行努力。
其次,從預報上要加強監(jiān)測,做好汛情、災情的分析研判,提前發(fā)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響應,掌握防汛抗洪主動權,打好提前量。
最后,要及時組織危險區(qū)域人員轉移,特別是要落實好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轉移避險措施,做好安置工作,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