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思維
(一)思維概述
1.思維的含義
思維: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xiàn)的、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lián)系。
2.思維的特征
概括性、間接性、改組性
3.思維的種類
4.思維的過程
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具體化與系統(tǒng)化
(二)概念
1.概念的含義
概念: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每一個概念都包含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概念的質,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圍概念的內涵增加,外延就變小了。
2.概念的種類
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3.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有兩種學說: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徑
1.假設檢驗說(hypothesis test theory)
人物:布魯納
觀點:概念形成的過程是不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被試根據(jù)對實驗材料的分析、綜合與主試提供的反饋,提出種種假設,當某種假設北證明是正確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挑戰(zhàn):有人研究了某一刻被試對前一次嘗試中的刺激、反應、反饋情況和所形成的假設的記憶情況。結果并不完全符合假設檢驗說。
2.內隱學習說(implicit learning theory)
人物:里伯(Reber,1978)
觀點:一些抽象概念的復雜結構是在無意識的內隱學習中獲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試依賴于一些屬性在無意識中累加的頻次,來區(qū)分概念中相關屬性和無關屬性。
支持:里伯實驗
程序:設計一種“人工語法”,可以組成一個個字符串。被試分成“努力記住字符串”組和“找出字符串排列規(guī)則”組。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習,讓被試判斷一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語法。→沒有意識到有規(guī)則的被試成績顯著高于找出規(guī)則的被試。這說明,當刺激結構復雜時,才取無意識的學習方式可能更有效。
(2)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常采用四種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險性聚焦、同時性掃描和繼時性掃描。
(3)概念結構理論
概念結構的理論主要有層次網(wǎng)絡理論、特征表理論和原型理論。
層次網(wǎng)絡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
觀點:概念是以結點(node)的形式儲存在概念網(wǎng)絡中,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類屬概念按邏輯的上下級關系組織在一起,概念間通過連線表示它們的類屬關系,這樣彼此具有類屬關系的概念組成了一個概念的網(wǎng)絡。在網(wǎng)絡中,層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評價:簡潔地說明了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間的關系類型較少。
有實驗表明,這種概念結構不一定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
特征表理論(feature list theory)
人物:波納等(Bourne et al,79)
觀點:把概念的語義特征分解為定義性特征和特異性特征兩類。前者是定義一個概念所必須具備的特征,它相當于概念的本質特征。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當于非本質特征。該理論認為,概念的結構是由概念的定義特征和整合這些特征的規(guī)則構成的。概念的定義性特征和規(guī)則相互結合就構成了各種不同性質的概念。
評價:重視概念規(guī)則在概念結構中的作用,其優(yōu)點是可以很好地解釋人工概念的研究,
但目前還難以解釋某些自然概念。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
人物:茹什(Rosch,1975)
觀點:概念主要是以原型來表征的。原型是指范疇中最能代表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實驗表明,每一概念范疇,其成員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如:家具中椅子、沙發(fā)是典型成員,而櫥柜的典型程度則較低。最能代表該概念范疇的成員稱為原型。該模型認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與原型特征有相似的成員來組成的。評價:較好地解釋了自然概念的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此理論只適用于部分概念。
4.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可采取兩種辦法:(1)規(guī)則-例子-規(guī)則;(2)例子-規(guī)則-例子
(三)推理
1.推理的含義(新增)
推理-指從具體事物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或者根據(jù)一般原理推出新結論的思維活動。前者叫歸納推理,后者叫演繹推理。
2.推理的種類
(1)三段論推理:由兩個假定真實的前提和一個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這兩個前提的結論所組成。
關于三段論推理出現(xiàn)不正確的結論的解釋有:
①武德沃斯認為前提出現(xiàn)形式所造成的氣氛是造成推理錯誤的原因,這就是氣氛效應;
②查普曼認為人們錯誤的解釋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錯誤;
③約翰遜·萊爾德認為推理錯誤是由于人們傾向于在前提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一個心理模型,而忽略創(chuàng)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條件推理: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進行的推理。人們在條件推理中,存在一種對規(guī)則進行證實的傾向。一種觀點認為證實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導致的。
(3)線性推理:又叫關系推理。認為所給予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關系。其中休騰洛切爾認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復現(xiàn)在人腦中;克拉克認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題來表征的。
(四)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機能等,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2.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問題解決得具體心理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
教育心理學中分為四個階段:(1)理解和表征問題階段:①識別有效信息,②理解信息含義,③整體表征④問題歸類。(2)尋求解答階段:可能存在兩種一般的途徑:算法式和啟發(fā)式。(3)執(zhí)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4)評價結果階段。
3.問題解決的策略
(1),算法。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證問題的解決,但是卻需要大量的嘗試。
(2),啟發(fā)法。是人根據(jù)一定的經(jīng)驗,在問題空間內進行較少的搜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啟發(fā)法不能保證問題解決的成功,但這種方法比較省力。它有以下幾種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將需要達到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的目標;2,逆向搜索:就是從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開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態(tài)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距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4.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問題解決的策略,選擇一種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策略有算法和啟發(fā)法。
(2),知識在問題的解決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各個領域的專家就具備這種能力。專家和新手造成問題解決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的數(shù)量和知識的組織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有:1,知識表征的方式; 2,定勢; 3,功能固著; 4,動機; 5,情緒; 6,人際關系。
定勢:重復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對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
功能固著: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
[page]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含義
創(chuàng)造性-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并能產(chǎn)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chǎn)品的心理過程
2.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新增)
(1)思維的流暢性 (2)思維的靈活性
(3)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4)思維的精密性(托倫斯承襲了吉爾福特的觀點新增的特性)
3.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新增)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過程,是在個人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華萊士在1926年提出四階段論:①準備,既搜集信息的階段。②沉思,既處于醞釀狀態(tài)。③靈感或啟迪,即突然涌現(xiàn)出問題解決辦法。④驗證,即檢驗各種解決辦法。(見教育心理學)
4.影響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
影響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有醞釀和社會因素。但他人的評估和觀看能限制人的創(chuàng)造性。
醞釀: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答案。定勢和功能固著等心理因素在某一時刻阻礙著問題解決,這些因素在短時間內難以排除。
(六)表象
1.表象的含義
表象-指當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表象的特征
表象的特征:直觀性——表象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在頭腦中出現(xiàn) 概括性——表象表征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可操作性——人們可以早頭腦中對表象進行操作(心理旋轉)
表象在思維中的作用:(1)表象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礎,并有利于對事物進行概括的認識;(2)表象促進問題的解決。
3.表象的種類(新增)
表象的種類:
(1)、根據(jù)表象產(chǎn)生的通道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觸覺表象,動覺表象如體育活動的動作,等等。(2)、根據(jù)表象創(chuàng)造性程度不同可分為:知覺表象,感知事物時在頭腦中留下的形象;記憶表象是指在記憶中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想象表象是指對頭腦中已有表象進行加工后形成的新形象,這些形象可能是人們從未感知過的,或者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3)、根據(jù)表象的概括程度,可分為:個別表象,或單一表象:是反映某一具體客體的形象。一般表象:反映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表象。
4.表象理論(新增)
(1)空間框架理論觀點、證據(jù)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間框架模型。該模型強調,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某些空間方向(如上下)特別突出。突出原因有兩個。其中,一個原因是,上下維度與地心引力相關,而地心引力對我們所知覺的世界,有著不對稱的影響。而前后、左右兩個維度都不具備這種性質。另一個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區(qū)分開。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維度是前后維度。判斷相對較快,盡管不如判斷上下維度那樣快。最不突出的維度是左右維度,常難以區(qū)分。我們偶爾地會混淆左邊和右邊。
(2)、認知地圖是人們編碼和簡化空間環(huán)境安排方式的一種心理裝置,是人對空間環(huán)境的一種內部表征。認知地圖能夠表征空間環(huán)境中的距離、形狀和方向。
(七)想象
1.想象的含義
想象的含義:對頭腦中已有的表型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具有預見的作用,它能預見活動的結果,指導人們活動進行的方向。
2.想象的種類
(1)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沒有特定目的,也不需要經(jīng)過意志努力,不自覺進行的想象。如看到天上的云層,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它象奇峰異獸,象大海,象草原等。(2)有意想象: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經(jīng)過一定意志努力的想象。包括:再造性想象、創(chuàng)造性想象和幻想。如作家的創(chuàng)作,畫家的構思等。 再造想象:根據(jù)言語描述或圖樣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創(chuàng)造想象:根據(jù)一定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幻想: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lián)系的想象,消極的幻想是指離開現(xiàn)實,脫離實際,違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想象,也叫空想。
3.想象的功能(新增)
(1)預見的作用。(2)補充知識經(jīng)驗的作用。(3)代替作用。(4)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有調節(ji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