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來到河北唐山市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永恒課題。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不斷從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梳理習近平精彩講話如下:
習近平:弘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40年前的大地震雖然摧毀了一個城市,但沒有摧毀唐山人民和全國軍民的堅強意志。在同地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唐山人民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今天要繼續(xù)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精彩人生。
大愛無疆,醫(yī)者仁心,醫(yī)護人員要樹立把傷殘人當親人的思想,為傷殘人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
習近平:利用愛好怡情養(yǎng)性,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唐山市祥富里社區(qū),習近平了解社區(qū)加強基層黨建工作、開展便民服務的情況。習近平希望大家利用愛好怡情養(yǎng)性,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習近平:讓黨的旗幟在社區(qū)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
社區(qū)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區(qū)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qū)公共服務能力。社區(qū)工作要時時處處貫徹黨的宗旨,讓黨的旗幟在社區(qū)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讓社區(qū)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談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的光輝歷程的啟示:
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之所以能夠在條件相當艱苦的情況下取得顯著成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大災大難面前,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吃苦在前,沖鋒在前,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黨的力量來自人民。只要黨把人民凝聚起來,緊緊依靠人民,我們就能經受住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嚴峻考驗,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的光輝歷程,以及我們開展的許多重大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這深刻啟示我們:只要緊緊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我們就能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我們要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其優(yōu)越性得到更好發(fā)揮。
習近平:防災減災救災要實現“三個轉變”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探索,確立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tài)減災和非常態(tài)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習近平:防災減災救災要從10個方面努力
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衡量執(zhí)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zhí)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從①加強組織領導、②健全體制、③完善法律法規(guī)、④推進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⑤加強災害監(jiān)測預警和風險防范能力建設、⑥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⑦提高農村住房設防水平和抗災能力、⑧加大災害管理培訓力度、⑨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⑩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等方面進行努力。
習近平再談防汛抗洪工作(7月份第四次)
當前已進入“七下八上”防汛最關鍵時期,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形勢依然嚴峻。
要把防汛抗洪救災工作作為重大任務,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繃緊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這根弦,進一步強化措施、落實責任。
要加強雨情水情監(jiān)測預報預警,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堅持軍民聯防聯動,全力保障人員安全,保證大中型水庫運行安全。
要加強災區(qū)群眾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做好災區(qū)衛(wèi)生防疫。
要做好失蹤失聯人員搜救,加強受傷人員救治,妥善處置死亡人員善后事宜。
要做好恢復重建規(guī)劃安排和工作準備,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健全增強防汛抗洪能力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