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港臺流行文化隨改革開放殺入內地,隨即追星族崛起,但彼時的族群尚屬冷靜,他們更多迷戀的是以偶像為載體的影視歌等流行藝術的新鮮魅力,而非對偶像的盲目崇拜乃至頂禮膜拜。當時香港的譚詠麟歌迷團與張國榮歌迷團互相對罵、大打出手,在內地樂迷看來不可思議;成龍的女影迷揚言要為偶像臥軌自殺,聽上去就更是天方夜譚了。彼時的大眾傳媒和輿論導向對“追星族”也是持審慎態(tài)度的,這個新生名詞在當時甚至頗具貶義,暗諷那些不學無術、迷失自我的癡傻之徒。與膚淺、幼稚乃至病態(tài)的他們相對應的,是更具思想深度和社會責任感的文學青年、科學青年、哲學青年等另一類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的“迷徒”們,他們則被社會正面倡導,被稱為“未來的主人翁”。換名話說,那時的人們對文化偶像、流行明星的追捧是多元的、均衡的、有營養(yǎng)的,年輕人聽著小虎隊、BEYOND、羅大佑、唐朝、涅榘、滾石,看著金庸、古龍、瓊瑤、海子、余華、博爾赫斯、黑格爾……那不叫癲狂與迷亂,那叫可著勁兒吸收陽光雨露,生怕長不成參天大樹。
但工業(yè)時代的步伐說到底是在“摧枯拉朽”地向前“躍進”著的,我們還來不及回望這短短十幾年的無情變遷,更談不上冷靜分析這變遷的根源,便一下子撞上了這樣的“當下”:滿世界都是偶像,滿大街都是粉絲,拉票團穿街走巷,歌迷會痛哭流涕,你要是不站在哪個粉絲團里,你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你就算裝也得裝得五迷三道的,要不然你就會被當成缺乏激情、不再年輕的土鱉。超女一出,大殺四方,玉米、筆親方興未艾,雪梨、飛艇后來居上,好男兒們不甘示弱、嫵媚登場,又招來鋪天蓋烏壓壓一片的羽毛、香檳,中間還夾雜著一個比一個不可一世、一個比一個愛現(xiàn)的“80后文壇紅小兵”們的漫天叫罵,就在普羅大眾就快被吵懵、吵昏、吵得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又有一個名叫易中天的老頭兒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躥紅到一塌糊涂,頓時又有無數(shù)人搖身一變成了易粉和乙醚,他們高呼著“易言九鼎、如日中天”的口號,與東方不敗領導的日月神教的“日出東方,唯我不敗”的教旨形成了穿越時空的交相輝映……相比之下,“變著法兒地講三國”的易中天就算是最有文化、最具社會意義的實力派偶像,曾經(jīng)的演技派、實力派、大作家、大才子紛紛“退出歷史舞臺”,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幫五音不全、陰陽不調、東拼西湊、東施效顰的小屁孩兒們呼風喚雨、稱王稱霸,迎著他們的哭紅了雙眼、咕啞了嗓門的瘋子們,這正是——全民追星嚇煞人,粉絲成災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