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材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請在《申論答題卡》上作答,在草稿紙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無效。
5.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大風泱泱,大潮濤濤。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中國是世界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四千年的文字可考的歷史。在源遠流長的發(fā)展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過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和手工業(yè)文明,誕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fā)明,還發(fā)明了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優(yōu)秀歷史遺產的民族。
然而.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和人們對現(xiàn)代物質生活的追求,作為優(yōu)秀歷史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曾被忽視,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其中不少面臨消失的危險。隨著小康社會的建成,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得到重視。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黨和政府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2007年6月9日“文化遺產日”期間,溫家寶總理在中華世紀壇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時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睂<抑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挖掘、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凝聚的深刻內涵,將其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有益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涵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進行認真梳理,有益于弘揚、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形式,有益于增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資料2】
從文化的范疇來看,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系統(tǒng)。前者是人類的生產、生產過程及生產活動的產物,可以說是人類的器物文化或物態(tài)文化。后者主要包括人們的各種文化空間及活動。根據(jù)人類文化的這種特性,文化遺產也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包括:(一)口頭傳說,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二)傳統(tǒng)表演藝術;(三)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五)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六)與上述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人類的精神領域中,也存在于人們的口頭傳說和表述中,以及傳統(tǒng)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中。
【資料3】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農耕文化和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變遷,一些依靠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挖掘、保護、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聯(lián)主席潘崎建議,要加強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目的和意義的宣傳,正確處理好挖掘、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他說:“挖掘的目的不是將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鎖在柜子里,而是為了利用,這樣才能提高它的價值,人們才能自覺地搶救和保護我們的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P>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里湖瑤族鄉(xiāng)懷里村的蠻降屯、化圖屯、化橋屯是白褲瑤的聚居地.位于崇山峻嶺之中,至今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結構、經濟狀況和經濟生活仍保存在一種較完整的文化生態(tài)中。為了在當?shù)刈龊冒籽潿幬幕谋Wo工作,2003年南丹縣在這里建立了廣西第一座生態(tài)博物館,將三個瑤寨作為生態(tài)博物館的保護范圍。這項政府主導、專家指導、當?shù)鼐用駞⑴c的民族文化保護系統(tǒng)工程,為“白褲瑤”文化的延續(xù)傳承和原生態(tài)保護、記載、展示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白褲瑤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這座生態(tài)博物館的建立,逐步提高了當?shù)匕籽潿幍纳钏?。當?shù)鼐用窭蒙鷳B(tài)博物館這一手段保護了自己的遺產,并利用這些遺產創(chuàng)造未來。
【資料4】
2003年10月,第32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特別要求對各國和各地區(qū)現(xiàn)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點,列出急需搶救的重點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遺產項目,并要求建立一個由專家和各會員代表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協(xié)調有關工作。
2004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正式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是我國非遺保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國際保護的整體行動之中。2005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名錄,確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指導方針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并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資料5】
劉三姐傳說是我國南方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歌多、歌巧、歌美、能歌善對而獲得“歌仙”美譽的劉三姐,集聰慧、美麗、善良、勤勞、勇敢于一身,成為壯族優(yōu)秀兒女的化身。從遠古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歌圩,到現(xiàn)代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的舞臺,再到遠隔重洋的歐洲、美國,劉三姐的歌謠一次又一次被唱起,劉三姐的藝術形象也頻繁呈現(xiàn)在歌舞劇、彩調劇、電影等藝術形式中,并成為一張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名片。劉三姐文化的底蘊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追求和禮贊,一種根植于壯族民間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一種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藝術。它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生活。對劉三姐文化的挖掘、保護和開發(fā)一直是廣西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點。
2004年3月20日,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投資運作,由張藝謀、梅帥元等導演和策劃、群眾演員為主體的大型山水實景《印象.劉三姐》開始在桂林陽朔正式公演。《印象.劉三姐》通過采用大量的科技元素,采用大量的燈光系統(tǒng)、音響系統(tǒng)、煙霧造景系統(tǒng)等高科技旅游設備,將陽朔縣城附近的漓江及方圓2公里內的12座山體全部設計成為山水實景劇場.根據(jù)天氣的變化和景觀的不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chuàng)新組合,不著痕跡地融入秀麗的山水之中,創(chuàng)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队∠螅畡⑷恪穼嵕把莩鲎層^眾在白天觀看劉三姐山水實景后,晚上可以體驗不同的民俗文化韻味,改變了傳統(tǒng)的白天看景、晚上睡覺的旅游方式。同時.傳統(tǒng)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季節(jié)性非常明顯,而民俗文化旅游產品一年四季都可以開發(fā)利用,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之分。比如.現(xiàn)在的《印象.劉三姐》擁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雨天晴天等不同的版本,針對漓江水流、水位的變化,也采用了相應的調整措施,使《印象.劉三姐》除了惡劣天氣外都能夠全天候的演出,淡化了旅游的淡旺季。此項目因此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非物質文化旅游精品。經過四年的運營,到2008年,演出總場次已超過1400場,觀眾260多萬,票房收入達5億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廳長余益中說:“這個項目將世界級的桂林山水風光、民族藝術經典《劉三姐》和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強強組合,在漓江河畔傾力打造世界級的民族文化藝術精品.探索了文化產業(yè)與旅游結合的產業(yè)化新路子,在引領廣西文化產業(yè)項目上有特別積極的意義。”桂林市市長李志剛說:“為了看一場《印象.劉三姐》演出,游客選擇在陽朔留宿,帶動了當?shù)胤諛I(yè)的發(fā)展,有的農民每月出租望遠鏡的收入就達上千元。過去農民農閑時娛樂活動無外乎打牌,年輕人大多數(shù)外出打工,現(xiàn)在通過參加演出,他們不僅得到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改變了精神面貌。”有專家評價說,《印象.劉三姐》使劉三姐和她的民族山歌.以及史無前例的漓江風情再次糅合,創(chuàng)造性的拓展了“劉三姐”的藝術性、震撼性、民族性和視覺性。許多媒體將這樣的演出視為藝術上的巨大革命,嘆為觀止。
《印象.劉三姐》在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廣泛贊揚與追捧的同時,也同樣引來了質疑甚至是批評的聲音:“在空曠的山水中做演出,其核心到底是景觀還是演出,是重聽還是重看?”“《印象.劉三姐》無非是‘場景大+業(yè)余演員+民俗’的大雜燴。大制作形式主義的印象原生態(tài)只會將老謀子乏內容、少內涵的藝術缺陷暴露得更為明顯。動輒占地數(shù)千畝的場地,耗資數(shù)億的燒錢。成千數(shù)百當?shù)孛耖g演員的參與,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談笑間一場紛擾的游戲結束?!薄啊队∠螅畡⑷恪分匾曅问降妮o陳與忽視內容的敘述所導致內涵的淺陋削弱了作品的生命力。生命力贏弱的東西是很難保持永恒魅力的?!睆V西文聯(lián)主席潘琦說:…劉三姐’經過時間和審美的檢驗.業(yè)已成為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經典、精華。既然是經典、精華,我們就要盡量展示,讓熟悉劉三姐傳說的觀眾們重溫她的魅力,讓不熟悉的觀眾領略她的魅力。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印象.劉三姐》的主題應該進一步升華。我們面對的是來自國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群,層面不一致。我們要有意識地告訴觀眾,‘劉三姐’是什么,‘劉三姐’在哪里。我建議,將劉三姐的形象貫穿整個表演過程?!?/P>
【資料6】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人的保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一種物態(tài)的“保存”,更體現(xiàn)為對那些作為傳承載體的傳承人的活態(tài)的保護。也就是說,正是傳承人的存在和發(fā)展,才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山東濰坊的傳統(tǒng)花絲首飾制作工藝與十三陵出土的古代皇帝頭上戴的龍鳳冠制作工藝一樣,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胡以方是花絲首飾制作老藝人,為了將這門手藝傳授下去.他曾經試圖找過徒弟,但學習花絲首飾制作,不是三天五日的功夫,這里有四五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也有不少技術,沒有三五年的功夫,難以出徒。受各方面因素制約,沒有年輕人愿意花工夫啃下這個艱難的技藝。已經退休在家的他憂心忡忡地說:“這是一門藝術,不能丟啊,失傳了。將是濰坊傳承多年古老工藝美術的損失,但是,從事花絲首飾,除了技藝難學外,還要用到金、銀、銅等貴重物品,要有很多磨具,又是很復雜的工序,我已經65歲,空有滿腔熱情,似乎已經乏力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