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解釋
“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閩南語音譯成漢字。至于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膽猜測是:本來是從“火堆”上跳過去,但必須進(jìn)屋到達(dá)“天公燈”才算完成一趟,接著又返回來,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動路線:下圖以俺厝為例,畫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線。
儀式過程
① 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后,在(神)廳神案上燃好香燭。
② 庭院里早已準(zhǔn)備好用以點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稈)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點火,待番薯藤燒起大火后,一切準(zhǔn)備就緒。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點處等候,由輩分最高的男丁帶頭最先跳過火堆,其他人按長幼順序跳過。
⑤ 跳過火堆,拾階而上,從正門進(jìn)入“厝內(nèi)”,一直走到神廳內(nèi)的“天公燈”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點處,接著跳。跳幾趟都無所謂。
⑥ 待到火勢漸歇,家中婦女手持火鉗和瓦片(現(xiàn)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從火堆里夾出一些未燃盡、帶火星的番薯藤條,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內(nèi)”“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內(nèi)”才需要。單身漢的臥室就免了)
⑦ 還是輩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擔(dān),將火堆往大門方向一打,讓火星灰燼散開。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沒有扁擔(dān)的話,可以直接將鞭炮扔進(jìn)火堆里,火星頓時四濺。)
寓意
因為沒有考據(jù),也沒有從大人那里聽說過“跳火群”的涵義,所以這里仍然是大膽猜測:火歷來是驅(qū)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進(jìn)門要過火爐一樣,跳火群估計也是為了驅(qū)逐邪魔、祛除舊年晦氣而舉行的宗教儀式。夾火星置于床底估計是保留火種的意思。雖說是驅(qū)邪祛晦,舊年新年總是要有所傳承,如此才是“群龍無首”的大吉卦象啊~~ 最后的打火堆,應(yīng)該是想放滿庭滿院火星四濺,象征著紅紅火火的新年。
封建習(xí)俗
“跳火堆”這一習(xí)俗嚴(yán)重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思想:
(1)重男輕女思想。女性是不允許跳火堆的。小女孩例外,可以由其他人抱著一起跳過,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長。但稍稍長大一些后,如果還想跳火堆,大人就會責(zé)備說:女孩子家,還不認(rèn)分 。外人可能無法理解,但其實傳統(tǒng)就是這樣,大家都習(xí)慣了。
(2)長幼有序思想。參加跳火堆的男丁必須按照長幼輩分的順序跳,切不可顛倒次序。雖然在我們那里,兄弟姐妹之間大多直呼其名,甚至阿叔、阿姑、阿姨有時候都可以直呼名字,同村人雖為同一宗族,卻大人小孩一律以名字相稱呼,外人總覺得我們那里是蠻荒之地,其實長幼有序的思想在我們那里是得到很好的保留。
現(xiàn)在過年的習(xí)俗似乎越來越少了。但只要還有“跳火群”,再冷清的除夕我都會很興奮。過年時,晉江那里經(jīng)常下雨,俗話叫“濕年到”,就是“濕除夕”的意思。有時候都得搶在雨歇的片刻趕緊“跳火群”——那種情況下雖然不能跳個盡興,卻也是緊張刺激啊……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