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星”也叫順星,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東郊設壇而祭祀星辰。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祭星節(jié)傳說
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天寒地凍,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認星星還是在夏天的晚上,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jié)祭星儀式在夜里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zhì)的也有銅質(zhì)的,內(nèi)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祭拜“星神馬兒”后,由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柜以至院內(nèi)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曰“散燈花”。這時,在這神秘的燈花群中,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jiān)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nèi)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lián)想翩翩。
祭星節(jié)歷史習俗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云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
但不論是否去廟里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堆嗑q時記》:“初八日,黃昏之后,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在家里散燈花順星之同時,很多人到白云觀元辰殿去參加順星祭典。
元辰殿俗稱“星宿殿”或“順星殿”。殿在白云觀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順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的塑像前,燒香、磕頭、布施之后,再到今年當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歲盧程大將軍塑像前燒香、磕頭、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順遂。
順星用的星神碼一共兩張。頭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別列出其所屬的星宿名。中間為“八卦”,里圈印著天干、地支字樣,外圍繞圈印著十二屬相的圖案。后一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放在星神碼的后邊,只露上端名號。兩張同時夾在一個神紙夾子上,放于正廳天地桌后邊正中。
星神碼前邊擺上用黃、白兩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謂之“金銀燈兒”(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盞,有用四十九盞的。也有按所謂《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shù)者。通常都放在一個大型金屬盤子里,用小銅錢壓好,祭祀時全部燃點。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個),清茶一杯為供品。前設香爐、蠟扦等供器,蠟扦下分別壓著黃錢、千張、元寶等敬神“錢糧”。祭祀時,由長輩主持,燃燭上香,全宅按尊卑長幼次序行三叩首禮,肅立十分鐘左有。待香燭欲盡,再依次三叩首后,即請香根,將星神碼及錢糧一并置于庭院事先準備好的錢糧盆中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
祭星時,還要在案頭、灶臺、門坎、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予以點燃,謂之“散燈花兒”。有辟除不祥之意。祭星儀式結(jié)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各地祭星節(jié)儀式
老北京祭星節(jié)
天上群星聚會,人間需要祭祀,特別是本命年的人,尤其要祭星。具體做法是黃昏時用紙卷成捻,上蘸油,點燃。從廚房到院子,做一溜這樣的紙捻,表示人間燈火輝煌,與天上諸星相對應,一說需要燃燈108盞。[4]
山西祭星節(jié)儀式
今天山西普遍地方都過一個節(jié)日“谷神節(jié)”。祁縣和晉中部分地方不同,稱為“祭星”。春秋時代,古人曾以“木星”的運行規(guī)律紀年。由于木星11.86年運行一周天,接近于十二年,古人便將周天劃分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jīng)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所以把木星稱為歲星。我國道教發(fā)展后,受“歲星紀年”的影響,認為每年有一個值歲的神靈,職權(quán)很大,稱為太歲。以十二地支為序,每十二年循環(huán)一次。擴散到民間,由“太歲頭上不能動土”,演變成了土地的主人,當然也就是農(nóng)業(yè)豐欠的主宰了。所以每逢谷日,民俗要進行祭星活動。
“祭星”活動主要在晚上,夜間供神。供的是小米燜飯。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nèi)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舊時買賣字號,這天開市大請賓客。祁縣是晉商名城,因此明清時這一天甚是熱鬧。票號、茶莊、糧店等字號開市大吉舉行活動。祁縣也是山西梆子(晉劇)和山西秧歌(又叫祁太秧歌)的發(fā)源地,因此這天熱鬧非凡。
山西其他地方的今天風俗:
晉北地區(qū)的祭星活動,講究在天地神位前面,燃燈七盞,燒香、焚表。
晉東南地區(qū)的祭星活動,一般是在院內(nèi)向北設案,上置米面做的餅燈九盞,另置茶水九杯,進行祭奠。
也有的地方,習慣全村會祭。集體籌集祭品、天香、焰紙,在公共場所設燈祭奠,祈求歲星,保護農(nóng)業(yè)豐收。由歲星保護農(nóng)業(yè)豐收,引申為保護眾人安福。舊俗,和尚、道士要為附近民家贈送祥疏。民家則在初八日,到寺觀上布施。僧道再回以果餅。至今,五臺山仍有一些信佛教者,在初八日上布施,祈求保護。
內(nèi)蒙古祭星節(jié)儀式
在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蒙古族特殊的“祭星”儀式之前,要進行舞蹈表演,僧人要面塑十二生肖像。儀式正式開始后,宣讀祭文、敬香、撒五谷、跪拜“祭星”。
“祭星”也叫順星。在赤峰民間家庭也有“祭星”的,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凹佬恰苯Y(jié)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
東北滿族祭星節(jié)
祭星,是在月落以后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cè),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nèi)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后,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nèi)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nèi)退毛、分解。然后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nèi)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nèi),但不能見灶火。據(jù)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