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道茶
“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七仙湖區(qū)人民的口頭禪。茶雖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們?nèi)粘I钪猩俨涣说囊?。七仙湖區(qū)的人民文明待人,講究禮節(jié)。特別是家里來了客人,他們待人很殷勤。茶,便是他們常常招待來客的第一道禮節(jié)。
廣義的茶有多種。一般來說,益陽七仙湖區(qū)有如下五類茶:茶葉(姜絲)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紅棗荔枝桂圓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主人會根據(jù)與客人的親疏關系、往來頻度、距離遠近、社交場合以及時令季節(jié)的不同情況,常把來客分為常客、稀客和貴客三檔,不同種類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但是不管是何種客人來了,即使鄰居來串門,主人首先得讓座,這是最基本的常禮。常來常往的朋友、鄰居或同事稱為常客。常來往的朋友、鄰居多時不見,或出遠門較長時間才返家登門拜訪,稱作稀客。至親好友、兒女親家、親長輩、上司、遠道親戚來訪,稱作貴客。
??蛠砹耍容^隨便,先讓座,再敬上一杯茶葉清泡茶或涼茶。涼茶一般用開水沖泡茶葉,待涼后濾去茶葉倒入茶壺里,隨倒隨飲。季節(jié)不同飲茶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熱天常飲涼茶,冷天飲用開水泡茶較多。
稀客來了,用茶的檔次就高一些了。不用簡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葉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黃豆、茶葉、鹽姜加開水沖泡而成的茶稱芝麻豆子茶。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須根,洗盡泥沙,分掰姜趾,刮盡表皮。按每斤清涼水加明礬一份的比例兌水調(diào)勻,再將生姜泡入水中。半天時間后撈姜出水濾干,之后加適量的食鹽腌漬,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揀出,切片拉絲,曬干備用。也可以將姜鹽撈出后,煮沸腌姜的鹽水。待涼后,再把姜泡入,隨用隨取。它與炒熟了的黃豆、芝麻放進茶杯,另加茶葉、姜絲,用沸水沖泡即成為香噴噴的姜鹽豆子茶了。其特點是:色澤淡黃,兼與辣味,生津開胃,驅(qū)寒補暖,提神補氣,扶正祛邪,別有風味。
貴客臨門,茶的規(guī)格就更高了。女主人獻上來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圓紅棗煮雞蛋。先將雞蛋煮熟去殼后,放入荔枝桂圓干、紅棗若干顆,加紅糖再煮一下即可。雞蛋的個數(shù)一般是2-4枚,主人會根據(jù)客人的檔次及食量情況來決定。多數(shù)情況是三個,最客氣的是四個。棗子紅紅的,荔枝桂圓是圓圓的,雞蛋嫩白滑亮的,湯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著這樣的高檔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滾滾,頓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這種茶招待來客,意在祝??腿烁5搲巯玻率氯缫?,四季平安,圓圓滿滿。
貴客要是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或正月新春佳節(jié)來拜訪,主人待客的茶就換為另一種款式了。主人擺好酒桌,紅漆臺盤裝滿九碟鄉(xiāng)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棗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沖蛋,有的還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主客圍坐一起,吃吃說說,談笑風生,親密無間,氣氛熱鬧。
如果遇上主家操辦婚嫁、添丁、做壽等之類的喜酒,或者來客是高朋上司、兒女親家、本家長輩等貴人至親,湖鄉(xiāng)人家則用最高檔次的茶禮了--“面茶”。益陽面條在湖南較有名氣,善解人意的益陽人民把面條納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飯。先擺好桌椅,紅漆臺盤里擺上9個或者12個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滿地方風味菜食。熱烘烘的肉絲面或者雞蛋面端上桌來,大家一邊喝酒吃菜,一邊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如果家里來的是貴客,如兒女、親家、上司高朋,則可以享受湖鄉(xiāng)人家的頂高級款待,品嘗洞庭湖鄉(xiāng)的五道茶。
第一道為開水清茶,是為貴客接風洗塵,濕潤喉嚨的。第二道茶為甜蛋茶,用荔枝桂圓煮雞蛋,意在貴客臨門,吉星高照。第三道茶擺在桌子上的九碟土特食品和香噴噴的擂茶。意在品味鄉(xiāng)情,加進友誼。第四道茶是面茶(同上)。最后一道茶是姜鹽茶。意在讓客人解油膩,客人在路上御風寒,一路平安抵達家里。
五道茶湯,五種風味,五種內(nèi)涵,它能讓上門的貴客喝出情趣,喝出友誼,品味出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文化底蘊來。
2、擂茶的故事(吳尚平呂慶懷世英搜集整理)
擂茶,據(jù)說最初始于安化。后向北經(jīng)桃江、益陽或向南經(jīng)新化等地傳播到湘中北地區(qū)。如今在益陽城鄉(xiāng)及洞庭湖區(qū)普遍流行,成為城鎮(zhèn)和山鄉(xiāng)人民款待來客的必備佳飲。成了當?shù)氐奶厣嬃希h近聞名,已經(jīng)批量出口到國外,深受國內(nèi)外消費者的青睞。
關于擂茶,還有一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呢!
相傳很久以前,夏日炎炎,久旱無雨,水田開裂,樹枝干枯,黃土成鐵,河道斷流。安化、桃江一帶的農(nóng)民不但受到饑餓的威脅,就連水都難于喝上。一時瘟疫流行,大多數(shù)人都受到疾病的折磨。由于天天日照,連續(xù)高溫,許多人渾身長滿皰瘡,最后潰爛不治而死。一時出現(xiàn)了四處隨時死人,萬戶蕭疏,田地荒蕪的悲慘景象。
一日,烈日當空,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漢,身穿灰色長袍,肩挎藍色布包,手拄油茶木杖,步履跚跚地路過那里,他正打算到溪邊的茶亭里歇歇腳。走近茶亭,他看到地上躺著一位中年男子,雙目緊閉,面黃肌瘦,僅穿短褲,渾身上下長滿了皰瘡,而且膿流不止,蒼蠅橫飛,臭不可聞。
一老婦人坐在地上,捶胸頓足,失聲大哭,悲慘之狀難于言表。銀須老漢上前向老婦人打探原因。得知那老婦人全家六口人,由于皰瘡疾病不治,已經(jīng)死去四人。現(xiàn)在只剩下小兒子也已奄奄一息了,好不悲慘啊!
老漢得知此事,深感同情,立刻揭開他那藍色布包,取出一個小小的瓦缽子來。又從包袱內(nèi)隨便抓了一些東西放入缽內(nèi),拿起他身邊那根拐杖,倒轉(zhuǎn)過來用衣角揩了幾下,拐杖在缽內(nèi)擂磨起來。叫那老婦人取來山澗涼水,滲入缽中,缽中之水立刻由黃變白。
而后,銀須老漢口中念念有詞,將缽中之水一半灑遍病人周身,一半灌入病人口中。一碗水下肚,病人開始哼聲,兩碗下肚,病人緊閉的雙眼微微睜開了,三碗水罐完時,病人完全醒了過來,而且渾身的疼痛也感到輕了許多。
老婦人見兒子已起死回生,高興得不得了。連忙轉(zhuǎn)過身去,對著那老漢爬地磕了幾個響頭。待她起來時,才發(fā)現(xiàn)那老漢不見了。只見一朵白云從山間向西邊飄去,老漢的拐杖、瓦缽和布包留了下來。
老婦人拆開包袱一看,里面只有幾包芝麻、花生、綠豆和茶葉。拐杖上面刻著“太白金星”四字。老婦人如夢初醒,才知道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拯救黎民百姓來了。于是她又對著西方連磕三個響頭。
此時,他的兒子病情好轉(zhuǎn)多了,娘兒倆模仿著那位老神仙的做法,連續(xù)治好了不少患皰瘡的鄉(xiāng)親。
此后,每逢盛夏來臨,這一帶的村民們都用芝麻、花生、綠豆、生姜和茶葉等擂成漿糊狀,再用山澗水或井水沖泡喝下,自此再也沒有人長皰瘡了。
現(xiàn)在,益陽城郊的人們,特別是在安化、桃江一帶,不論寒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打擂茶喝。特別是家里來了客人,或遇到紅白喜事,更是少不了打擂茶招待客人。本地人不論節(jié)假日,就是平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幾乎都已養(yǎng)成了打擂茶、喝擂茶的習慣。
擂茶的另一個故事:
相傳三國時,劉備帶兵打仗路過桃江,由于水土不服,軍中將士多染疾病。劉備派人四處尋醫(yī)問藥。后有一老嫗獻出一祖?zhèn)髅胤?-“三生湯”。蜀兵喝后病情很快好轉(zhuǎn),劉備感激不盡,老嫗因此得到一匹馬的重賞。
所謂的“三生湯”,即把生米、生姜、生茶葉碾碎,如法炮制而成飲料。后來人們在制作三生湯時,加進芝麻、花生、黃豆、綠豆和白砂糖或少量的鹽等,一起碾成漿糊狀,滲入白開水,就變成了今日的擂茶。
制作擂茶的過程俗稱“打擂茶”。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人所喜歡喝的擂茶又不盡相同。一般而言,秋冬多喝熱的,春夏則喝涼的;有些人喜歡喝咸的,有些人喜歡喝甜的。還有人酸甜咸三味俱全才肯喝呢!
擂茶的做法:先將大米、黃豆、綠豆、芝麻、花生等原料炒熟,并按一定的比例調(diào)配好,加水泡脹,盛入陶制的擂缽中。用一根質(zhì)地堅硬、無毒副作用的擂茶棒(常用茶子樹桿做成)把原料擂成“擂茶腳子”,然后加入少許冷開水化開。喝熱的就加沖開水,喝涼的就加入涼開水。喜歡咸的就加入少量鹽,喝甜的就加入一些白砂糖,喜歡酸的就加入少量酸蘿卜干。此外,有時還加入一些配料,如“飯(陰)米子”或者“神仙米”之類。
這樣制作出來的擂茶,香、甜、脆、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別有風味。喝完擂茶,你會頓感心情舒暢,神智清爽,精神煥發(fā)。據(jù)醫(yī)藥專家考證,常喝擂茶,可祛熱、解毒、驅(qū)邪、補氣、潤肺、盡痰、養(yǎng)顏護膚等藥用功能,對人體健康有很大補益。
難怪人們說:“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住桃花江邊的姑娘們,從小不僅養(yǎng)成了喝用山泉水制作出來的擂茶的習慣,還學會了打擂茶呢!她們當然要比其它地方的姑娘們嬌美可愛多了呵!
3、吃檳榔的由來 (李翰 肖辛唐世英搜集整理)
檳榔,以它的獨特風味,以及人情交際之需,近年來已成為某些省市備受人們歡迎的日常果品。而且價格不菲,消費可觀,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煙之勢。
吃檳榔的習俗歷史悠久,有時可查者,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史·劉穆之傳》。書中記載,劉穆之每于飯后必咀嚼檳榔,漸成習慣。唐人歐陽詢在《藝人類聚》中說:“檳榔,士人以為貴,款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笨梢姷搅颂拼?,在南中諸郡,檳榔已成為一種用來待客的禮節(jié)禮品。大致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請茶、敬煙之類。后來,海南島還以檳榔作為訂婚和嫁娶的聘禮。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檳榔被接受,證明女方已經(jīng)同意了這樁婚事。據(jù)《崖州志》載:“婚禮納彩,用錫盒盛檳榔送至女家,尊者先開盒,即為定禮,謂之出檳榔,凡女受聘者,謂之吃某氏檳榔?!?/P>
檳榔,屬棕櫚科,是一種常綠喬木。其樹葉、根干與橄欖、椰子樹大同小異。其“祖籍”東南亞,后來因為貿(mào)易海運至我國。海南、廣東、福建、臺灣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氣候適宜檳榔生長,因此遂大量栽培,成為當?shù)匾环N比較普遍的經(jīng)濟作物。
雷州半島上的廣東人、陵水萬寧三亞一帶的海南人吃檳榔已經(jīng)相當普遍,而且很講究吃的方式。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得最為詳細: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不論貧富長幼男女,自朝至暮,寧愿不食飯,唯嗜檳榔。富者以銀盤置之,貧者以錫盤置之。晝則就盤更瞰,夜則置停枕旁,覺則嗜之。中下細民,一日費檳榔錢百余。
吃檳榔的方法尤為講究。一是采摘果實要論季節(jié)。春取之,為軟檳榔(又稱“嫩仔檳榔"),極可口;夏秋采而干之,為米檳榔;漬之以鹽,謂鹽檳榔;小而尖者,為尖心檳榔。二是吃法多種多樣。水調(diào)蜆灰少許于蔞葉上,裹檳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繼而吞其余汁。如果沒有蜆灰,就用石灰;沒有蔞葉,就用蔞藤代替。此外,還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種香藥與檳榔同吃的,謂之“香藥檳榔”。
不僅檳榔可食,其花也可食。據(jù)說,檳榔“花開絕香,一穗有千百朵”。屈大均《陽江道上逢盧子歸自瓊州賦贈》詩云:“首夏過瓊甸,檳榔得食花?!弊髡咦宰ⅲ骸皺壚苹ń^甘美,開以二月,則不僅果,花亦可食矣?!鼻嗣鞔?。由此可知,廣東、海南一帶,種植食用檳榔花的習俗由來已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檳榔的習俗漸漸由南向北傳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清人筆記、小說對此多有記載。清代漁洋山人《條陳給事》詩云:“趨朝向火未渠央,聽鼓應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嬌中端坐吃檳榔。”《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也描寫了賈璉向尤二姐索要檳榔吃的情形。這反映了當時無論是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隨身攜帶檳榔荷包,可隨時取食。
檳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云:“入口則甘漿洋溢,香氣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既紅潮以暈頰,亦珠汗而微滋。真可洗炎天之煙瘴,除遠道之饑渴。雖朱櫻、紫梨皆無以尚之矣?!贝送?,檳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捎脕肀苷?、消積、殺蟲、利水、下氣。據(jù)近些年來醫(yī)藥專家的研究成果證實,檳榔除上述作用之外,還有防癌、抗癌作用。前些年,海南還研制出來了檳榔牙膏。
筆者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當廣大煙民深刻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之后,便會自覺戒煙,并將對香煙的嗜好轉(zhuǎn)移到吃檳榔上來。到那時,已受大家歡迎喜愛的檳榔,可能會代替香煙的地位。
“高高的樹上結(jié)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小妹妹提籃抬望眼,低頭又想,他又壯,他又美,誰人比他強?趕快叫一聲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種植生產(chǎn)檳榔,那為什么《采檳榔》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這恐怕與湖南人喜吃檳榔的悠久歷史不無關系吧。
湖南有句俗話說:“飽吃檳榔餓吃煙”、“飯后嚼檳榔,健胃保牙框”。可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與香煙、名茶齊名。目前,湖南人喜吃檳榔的人數(shù)和檳榔消費量全國排名第一。據(jù)前些年的《海南日報》報道說:海南島每年生產(chǎn)檳榔500-700噸,約有500-600噸檳榔熏制成干果后銷往湖南。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檳榔干也大量銷往湖南??梢姾铣蔀榱巳珖畲蟮臋壚葡M市場,除了海南部分、廣東雷州半島、廣西西南部、云南西雙版納和臺灣島的部分人嗜好檳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檳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檳榔呢?說來,還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呢!
據(jù)說,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檳榔的。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們貧病交加,病亡甚眾。一時出現(xiàn)了歷史上曾未有過的“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特別是在湘潭,慘象更是目不忍睹。絕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沒有全家都活下來了的。然而,唯獨只有一家人,卻安然無恙,毫毛不損。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從來沒有發(fā)過瘟疫一般。瘟疫過后,人們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來是從海南島遷移來此定居的,祖祖輩輩幾代以來一直保留著咀嚼檳榔的習慣。自此,人們才了解到,原來是檳榔的功勞。其殺菌、解毒、祛濕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于是,當?shù)厝碎_始仿效那家人的習慣,開始吃起檳榔來。自此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有許多人吃起檳榔來了。從湘潭向西北傳遍長沙、岳陽、益陽、常德;向西南傳播到株洲、衡陽、郴州、邵陽等地,幾乎遍及湖南全境,還北上流傳到了京城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檳榔已經(jīng)在湖南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檳榔現(xiàn)實市場和潛在市場都很大,許多商家在檳榔市場里撈到了第一桶金。湖南檳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種多樣,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場上檳榔品牌也復雜紛紜。如湘潭的“王爺檳榔”、長沙的“皇爺檳榔”、益陽的“發(fā)哥檳榔”、“求質(zhì)檳榔”、“求味檳榔”、“青果檳榔”、“七妹檳榔”、“胖哥檳榔”、“求醉檳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難以勝數(shù)!
嚼著口味各異的檳榔,哼著《采檳榔》歌曲,心靈口快的湖南人們還編出了饒有風趣的謎語來,說:“撲噠一只拱,向天一條縫,進去笨硬的,出來韌軟的。”可見湖南人嚼檳榔還嚼出豐富多彩的檳榔文化來了咧!
第八節(jié)民俗風情
一、婚嫁習俗:
在益陽,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很少叫愛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廣東叫老婆,而最喜愛稱“堂客”,找對象結(jié)婚謂之“討堂客”。已婚的婦女們被稱為“堂客們”。“堂客”這個稱呼,外地人特別是外省人聽了困惑不解,有的人還以為這是對妻子的蔑稱。本地多數(shù)人也說不清道不明。只是長期以來,人們代代傳承這個稱呼而已。
其實,“堂客”一詞是益陽人對已婚婦女們的尊敬之稱。追本溯源,它應該與益陽民俗中的婚嫁習俗密切相關。
益陽本地的婚嫁習俗,大概要經(jīng)過看親定庚、擇吉報日、花轎迎親、告祖儀式、顛轎傳統(tǒng)、媒婆招劫、拜堂成親、大鬧洞房、回門等內(nèi)容及儀式,現(xiàn)擇要簡述之。
1、花轎迎親:
它是千百年來益陽湖鄉(xiāng)人民最盛行的、傳統(tǒng)的、隆重的婚嫁習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禮儀。其歷史悠久,特色濃郁,程序繁復,場面熱烈。即使處在現(xiàn)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陽湖鄉(xiāng)的山村還能時??吹竭@種花轎迎親、前呼后擁的熱鬧場面。
迎親的花轎一般選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裝飾艷麗。轎外披紅掛彩,喜慶吉祥,氣氛熱烈。由四名轎夫合抬的稱為“四抬花轎”,由八名轎夫合抬的稱為“八抬大轎”。益陽人民用花轎迎親有雙重含義:一是表示對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二是顯示出迎親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熱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轎,風風光光進婆家,以抬高自己身價。另外,如果婚后夫妻倆發(fā)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滾蛋”的話,女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滾蛋?沒那么簡單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門來的。是你家請人用八抬大轎把我抬來的,明媒正娶嫁來的。要走也行,不過那還得請你用八抬大轎送我回娘家去?!?/P>
因此,在七仙湖周邊地區(qū),至今仍傳唱著這么一首妻子與丈夫辯理的民謠: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男人家做事得講理。
我一不是(走)路來的,二不是(坐)船來的,
是你用香蠟錢紙拜來的,鑼鼓嗩吶吹來的,
花花大轎抬來的,明媒正娶討來的!
…………
男人家聽了自己堂客理直氣壯的辯白,也就啞然無辭了。
益陽花轎迎親,一般啟用三頂轎子。最前面一頂為高賓轎,里面坐著男女高賓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務是為新娘出嫁開道。中間的那頂是花轎,是新娘的專用轎。后面的那頂是送親轎,坐的是新娘的嬸娘或姨娘。高賓轎和送親轎外表為綠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轎則是大紅色,表示喜慶吉祥?;ㄞI的背面懸掛有篩、鏡、劍,或刻有類似的特殊圖案。那些是辟邪鎮(zhèn)妖的吉祥物。據(jù)說,竹篩可以驅(qū)鬼、明鏡可以照妖、寶劍可以斬魔。以此來保護新娘一路平安,順順當當?shù)狡偶摇?/P>
抬花轎的轎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漢,挑選十分嚴格。要求年輕力壯,五官端正,性格開朗。除此之外,還有嚴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須品質(zhì)優(yōu)秀,沒有偷雞摸狗、搞歪門邪道的劣跡;已婚男子,必須是夫妻和睦,品質(zhì)優(yōu)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衛(wèi)生體面。那些離過婚、亡過妻、常吵架、品質(zhì)低劣的男子,是沒有資格抬花轎的。
2、告祖儀式:
新娘出嫁那天,娘家要大辦筵席,俗稱辦“出嫁酒”。以此來款待各方族長,本族長輩,親朋戚友和前來祝賀送禮的鄰里鄉(xiāng)親。清早,常用茶點待客。茶,有時季講究。冬春季節(jié),一般用甜酒和茶食;夏秋季節(jié)一般用桂圓紅棗雞蛋茶。點,即點心,常有九碟不同的茶食。分別是雪棗、花根、花生、酥糖、巧稞、炸蠶豆、小花片、膠切、蛋糕、瓜子。.外加香煙、檳榔等。用過早茶,出嫁酒筵席便很快就擺上了桌子。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屋內(nèi)屋外、樓上樓下,場面熱烈。席面豐盛無比,尤如皇帝老子嫁公主一般。常有彈琴賣唱討紅包者形容道:“雞鴨魚肉擠滿臺,炒煮煨燉胃口開;涼拌拼盤品種多,美酒可樂配好菜。八方賓朋四周坐,男女老幼樂開懷……今朝嫁出賢惠女,明日接納吉祥財”。
吃罷“出嫁酒”席,新娘準備上轎出門。上轎之前,還要舉行“告祖儀式”。儀式須在娘家堂屋里舉行。先用朱紅木制作的菜盤將男方家隨接親隊伍一道送來的一桌豐盛的酒菜(習慣稱“告祖席”)擺放于高桌子上。一般是十二道葷菜和一壇美酒。菜肴豐盛,制作精良,每碗菜上貼有紅紙剪的喜字。并在堂屋里的神龕上系上一段紅綢,點燃一支紅燭、三柱香,然后新娘新郎面對神龕并肩站立,聽候司儀人的口令。新郎新娘雙手合掌,三次作揖后,跪拜磕頭三次。站立,再作揖三次。表示對祖宗高德、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謝。今日與祖宗告別,嫁到異地他鄉(xiāng),從此就成了別家的人。但仍祈求祖宗保佑幸福、平安,早生貴子,再報祖恩。長輩、父母、親戚等站立兩旁,陪伴祈禱。告祖儀式一般由本族年齡最大的長輩或族長主持。禮畢,女方父母為女兒披上紅蓋頭,并扶送上轎,也有的是由新娘的兄弟背上轎的(因為當?shù)孛袼字姓f,“土能生萬物,地可納千祥”,它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因此,女兒出嫁上轎時,腳不能踏地,否則帶上娘家泥土出嫁,會給娘家?guī)怼笆ж敗钡亩蜻\)。
有些地方還有哭嫁習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嫁出去距離遠,朝夕相處的親人從此一年見不了幾次面,心理牽掛;二是因為舊時代里,男尊女卑。女子到了婆家要受丈夫和婆家父母的嚴格管教,為其日后可能被欺侮而擔心罷了。
新娘上轎坐定,父親要為女兒關好轎門并上好鎖,有的還貼上封條。這是洞庭湖一帶湖鄉(xiāng)人民的一種習俗遺風。其來歷可追朔到流傳千古的“梁祝姻緣”。
據(jù)說,當年祝英臺被迫坐上花轎去馬家成婚。由于當時轎門沒有上鎖加封,當花轎路過梁山伯墳前時,祝臺英執(zhí)意要求下轎看墳。下得轎來,只見昔日心愛的人已變成了一堆可憐的黃土。祝臺英肝膽欲裂,痛不欲生,突然,她一頭撞在墓碑上。霎時,只見電閃雷鳴,石崩墳裂,隨即一股清煙從墳墓中飄出,梁祝二人便化作了一對彩蝶,雙雙飛向彩虹高掛的天堂去了。于是,馬家喜事變成了喪事,只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或出別的意外,從那以后,千百年來,民間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新娘上轎后,必須加封上鎖,以保萬無一失。
鑼鼓咚咚,嗩吶聲聲,花轎在歡樂的鞭炮聲中起轎上路了。前面有四盞某府大紅喜字的燈籠開道。中間是送親和迎親的大隊人馬。大量的嫁妝被迎親的人挑著、抬著,招搖過市。五顏六色、艷麗奪目。三頂大轎排列在隊伍中間緩緩行進。氣派威風、熱烈非凡。花轎雖不及現(xiàn)代轎車華貴氣派,但由四人或八人抬著,“閃唧丫唧”,倒是別有一番風韻味和情趣。
[但有時加封上鎖也容易出意外。據(jù)說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七仙湖區(qū)大雪飄揚了七天七夜,整個湖面被凍結(jié)起來了。平時到對岸去必須繞湖堤半圈。從凍結(jié)的湖面走過去,可少走許多路程,何樂而不為呢?況且天寒地凍的,大家多么難受啊。于是,湖邊一家接親的人馬返回男方時,便抄近道,在湖面冰塊上走過對岸去??煲习稌r,岸上迎親的人群興奮不已,于是提前點燃了火藥銃,代表新郎家熱情歡迎新娘的到來。只聽得“砰、砰、砰”三聲巨響,響聲還未落定,抬轎的、挑嫁妝的、送親的人一個都不見了。原來冰塊被震破了,新娘與其他人都落入了水中。等到把轎子撈上岸來時,新娘已絕氣歸西了,其它人則沒出大事。于是,這家的喜事也變成了喪事]
3、歪轎習俗:
一路上,抬花轎的轎夫們還時不時地上演“歪花轎”的節(jié)目(比如北方的“癲轎”,還唱“癲轎歌”咧)。它既是湖鄉(xiāng)人民古老的民俗,又是轎夫的最出色的滑稽劇。轎夫們把花轎抬得左搖右擺,上下起伏,令新娘在轎內(nèi)坐立難安。因為轎夫們有一整套的理論,說什么“經(jīng)得起‘歪’的新娘,才經(jīng)得起生活的風吹浪打;受得了‘晃’的新娘,才會對愛情堅貞不二”。于是新娘、新郎和女方家人也沒多少怨言可說。新娘要是想在路途中少受轎夫們的“歪晃”之苦,倒是有辦法可想。新娘應事先托付送親的女高賓--送親娘子,或媒婆,在歪轎高潮到來之際多塞給轎夫們香煙、檳榔、糖果和紅包。示意轎夫高抬貴手,放新娘一馬,對新娘多一點關照和寬諒。
4、媒婆遭劫:
花轎在路中行進或轎夫們落轎休息之時,接親的、送親的、抬嫁妝的以及吹吹打打的樂隊,大隊的人馬招搖過市,常常吸引沿途各方看熱鬧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輕小伙子、姑娘們、小孩們。特別是年輕婦女,她們也曾是坐花轎嫁來此地的。見此情景,回想當年自己出嫁,記憶猶新,幸福美滿,喜形于色,回味無窮。而且當年的她們也曾沿途一路遭人“敲詐”。今日不敲詐別人,起一起別人的味,實在想不通呢!于是她們便慫恿小孩子們,小伙子們,在路上設置障礙,把新娘的花轎團團圍住,以討得喜糖、喜煙和檳榔。特別是“媒婆”,此日難逃一劫。因為按當?shù)亓曀?,“媒婆”是男女雙方的牽線人,是代表男女雙方的公關“大使”。接親這天要負責沿途各種關系的處理,逃跑是沒有用的。因為媒婆不能按指定的時間把新娘接到婆家,耽擱了進親的良辰吉時,媒婆不僅得不到男方的大紅包,更是負不起相關責任的。因此,識相的“媒婆”一路上代表男女雙方積極主動的裝煙發(fā)糖,以求一路上少費波折,順暢及時把新娘護送到男方家完婚。
吃罷喜煙喜糖,沿途圍觀看熱鬧的人群便讓開一道,讓接親隊伍順利通過。如果是不識相的“媒婆”,既不發(fā)煙又不發(fā)糖,看熱鬧的群眾便主動開叫了:
媒婆媒婆真好當,東家大禮懷中放。不裝煙來不發(fā)糖,今朝看你哪里藏?
這時,與媒婆相識的人便邀上幾個人一擁而上,扯住媒婆的衣袖。此刻媒婆若識相還來得及。否則,媒婆身邊帶的煙、糖會被一掃而光。有時甚至衣服都被扯破,鞋帽也弄丟了。媒婆往往會被弄得啼笑皆非,甚至狼狽不堪。
還有的時候,當?shù)叵矚g耍滑稽的中年人甚至老頭子,喜歡慫恿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圍住花轎討新娘新郎的喜糖吃。若遇新娘新郎小氣,出手不太大方,他們便會教那些孩子們唱些順口溜,逗一逗,氣一氣新郎新娘,以使新郎新娘多給一些糖吃。順口溜唱道:
“新姑娘,舊姑娘,胯里夾只芋頭娘;不裝煙,不發(fā)糖,小心夜里搖垮床!……”
順口溜唱得新娘新郎面紅耳赤,怪難受的。為了討好孩子們說些吉利話,新郎只好叫新娘下轎,新娘裝了煙,發(fā)了糖,又發(fā)檳榔。這時,那些孩子們又唱開了:
“新郎官,新姑娘,大家說你好大方。發(fā)了煙糖發(fā)檳榔,順順當當去拜堂;早生貴子當?shù)?,榮華富貴登京堂”。
5、拜堂成親:
經(jīng)過沿途一路的顛簸周折。迎親的隊伍才把花轎抬到了男家,男家的親朋戚友夾道歡迎。此時,禮炮轟鳴,鐘鼓樂之,熱鬧非凡。在男方家的堂屋里落轎下地。因為堂屋是湖鄉(xiāng)農(nóng)家最神圣的殿堂,一貫以來這里供奉“天地國親師位”,同時又是農(nóng)家接待貴客佳賓的廳堂。新娘在堂屋下轎后,隨即與新郎一道參加“拜堂”儀式。儀式簡短,但莊嚴隆重,且內(nèi)容豐富。簡單地說,首先,儀式的主持人在堂屋里側(cè)神龕下前方擺放一張高桌子,桌面上工整地擺放著魚、肉、雞、飯、茶、酒、筷子;并燃上一柱紅燭,三柱香。這時,新郎新娘面對神龕,并肩站立桌前,雙手合掌,屋外燃放禮炮,由司儀員司令。司儀員由當?shù)乇拘臻L輩擔任,新郎新娘隨口令做鞠躬動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親戚。最后,夫妻對拜”。之后,由男方的弟妹用茶盤抬上一碗茶來--俗稱“和合茶”。喝了這杯“和合茶”,象征新婚夫婦和睦恩愛到永遠,比翼雙飛到白頭。此刻,又鳴炮奏樂,慶賀禮成。隨即,迎親的女陪伴把新娘扶進洞房,落座休息。
經(jīng)過拜堂儀式后,新娘才被正式承認為新郎家中堂堂正正的貴客之中特殊的貴客,即在自家莊嚴神圣的堂屋里拜堂成親的結(jié)發(fā)妻子,被視為上等貴客對待。這就是益陽男子喜歡把自己老婆常稱呼為“堂客”的由來。
6、大鬧洞房:
新婚這天,吃罷晚宴,就張羅著鬧洞房。有傳統(tǒng)的模式,也有新興花樣。典禮隆重,氣氛熱烈,可以說是到了湖鄉(xiāng)婚俗的最高潮了。因為,新郎大部分親朋戚友以前還沒有見過新娘子的頭面,都想在鬧洞房時一睹為快。另外也瞧瞧新娘子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文明禮貌程度以及才藝展示。還因為湖南有“新婚喜慶三日不分(輩份)大小”之風俗,所以長輩晚輩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擠滿洞房,喊的喊,叫的叫,唱的唱,笑的笑,熱鬧無比。
鬧洞房的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喝“新人茶”。其實,“新人茶”只是用芝麻、豆子、茶葉、姜片,加紅糖泡制的開水茶。但喝這種茶是很有講究的??腿耸孪日乙粋€凳子坐好,等待新郎新娘送茶來。新郎新娘用紅漆茶盤抬來,然后由新娘端上送到客人手上。一來表示新郎全家人的客氣禮節(jié),以禮待人,另外也是為了證明新娘懂得如何待客做人。
鬧洞房的節(jié)目很多,有較為傳統(tǒng)的節(jié)目。也有時興的現(xiàn)代節(jié)目,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但有兩類節(jié)目是最最缺少不得的,那就是:新郎新娘談戀愛經(jīng)過、合吃一顆糖果或紅棗(同心果)的節(jié)目;唱歌跳舞、猜謎語等等,有時鬧得通宵達旦。
有些俗不可耐的謎語是最能為難新郎新娘的。其實大家都知道它的謎底,只是說不出口,但就是要新郎新娘猜,看他們有不有足夠的膽識。這里就省略不說了。
7、哭嫁習俗:
七仙湖區(qū)鄉(xiāng)村某些地方,至今還遺傳著古老的“哭嫁”習俗。姑娘出嫁的頭天晚上,其母親把女兒的嫂子,姐妹聚集起來,行歌對唱,互訴往日的手足之情、日后分別眷戀之苦??藜蓿瑢嶋H上成了婦女們發(fā)泄內(nèi)心情感的獨特表達方式。不但新娘的母親、姑媽、嬸嬸陪著哭,有的還要花錢請同村的姑娘們--玩得好的姊妹一起哭,這是傳統(tǒng)習俗。她們從早哭到晚,又從晚哭到早。一直要哭到花轎抬出了村子,才得停息。她們哭得有腔有調(diào),有板有眼。其內(nèi)容除了評說女兒在娘家時勤勞守規(guī)遵婦道,骨肉之情難割舍之外,更多的是勸導女兒到婆家之后要學會好好做人,孝敬公婆的古今實例和道理。例如在《哭嫁歌》中,新娘的母親連哭帶唱道:
嗚嗚嗚,女兒我的寶貝呃,
孝敬公婆第一樁咯:
一日三餐茶和飯,
哎喲喲,是咸是淡親口嘗哪!
嗚嗚嗚,女兒我的肉團子心呃,
孝敬公婆第一親咯:
一年四季衣和被,
哎喲喲,有爛有破親手縫哪!
…………
那纏綿悱惻的哭聲中和著詞曲,形式與內(nèi)容渾渾乎融為一體,且泣且歌,凄凄然催人淚下,亦喜亦悲。難怪乎有人說這類似古樂府中的《子夜曲》呢!真是別具一格,玩味無窮!
8、回門:
亦稱“雙回門”。古稱“拜門”、“行拜門禮”。早在春秋時期《春秋羊公傳》中就有文字記錄。后代沿襲,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載;“其兩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女家廣設華宴,款待新婿”。近代,一般在新婚第三日,亦有多日或滿月后回門的,因地而異。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俗稱“過(進)門”。從婆家回到娘家,故稱“回門”。
9、婚聯(lián):又稱喜聯(lián),是婚嫁時專用的對聯(lián)。內(nèi)容多為喜慶祝福的吉祥話語。婚聯(lián)據(jù)其具體內(nèi)容不同而貼于不同位置的門窗之上。有的還可貼于箱柜之上。現(xiàn)擇要以饗讀者諸君。
1、紫燕雙飛齊比翼,鸞鳳和鳴曲同音。
2、紅錦裁云紫蕭吹月,翠屏引風彩帳棲鸞。
3、尊夫愛妻家庭美滿,教子扶幼生活歡欣。
4、一杯喜酒迎賓共喜,兩顆紅心向黨更紅。
5、嫁女婚男處處從簡移風易俗事事當先。
6、才子凌云佳人詠雪,插花映日蒲葉搖風。
7、新婚賀雙美,齊樂慶百年。
8、魚水千年合,芝蘭百世榮。
9、兩個勞動能手,一對恩愛夫妻。
10、一門喜慶三春暖,兩姓欣成百世緣。
11、女慧男才原有對,你恩我愛總相聯(lián)。
12、喜迎親朋貴客,欣接伉儷佳人。
13、飯里有砂須細嚼,酒中無骨莫橫吞。
14、庖廚百勺合千家口味,喜事一樁領萬戶吉祥。
15、今日嫁出賢惠女,明朝喜得聰明才。
橫批1.喜氣盈門2.天合之作3.心心相印4.永結(jié)同心5.花好月圓6.夫妻恩愛7.天長地久8.百年好合
11、花轎與高賓的由來(朱詩凱供稿)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2)正德皇帝也喜歡喬裝成平民,微服巡訪。一日路過異州城郊,見一石雕大馬巍峨直立路邊,氣勢磅礴,便停下腳步,欲題一詩詞。便脫口念道:“石馬原來在異州,”可是念了好幾遍,無法接下句。這時,只見一大隊人馬簇擁一少女朝自己走來,也在石馬前停下來歇腳。少女見有人在石馬邊吟詩,老是只念一句現(xiàn)話,她便對著石馬吟道:
石馬依然在異州,不知流落幾千秋。
狂風撲撲毛不動,細雨霏霏有汗流。
青茅嫩草難開口,揚鞭亂打不回頭。
牧人有力難牽轉(zhuǎn),天地為欄夜不收。
正德皇帝聽了,贊嘆不已。見這鄉(xiāng)間女子有如此才學,不禁問起那女子何方人氏,今日何事到此。少女含羞笑道:“今日是我的婚姻大事,正要嫁往夫家去!”正德點頭稱喜。
原來在明朝以前,女子出嫁從夫,一般是騎驢或步行,并無花轎。正德皇帝為了感激這位幫他把詩句接上的女子,便吩咐隨從,將自己的四抬大轎飾上珠花,專門送這位女子出嫁。正德皇帝也一同步行前往送親,并規(guī)定說:“以后凡官轎路遇花轎必得讓道”。男方得知是正德皇帝送親來了,連忙備辦高賓宴席,特啟用山珍海味答謝正德皇帝一行。從此以后,凡新娘出嫁,便開始流行用花轎迎親,另有兩抬供男女高賓坐的轎子相伴。即使官轎在道,也會退避三分,避免“沖喜”之意。由此,前往送親的叔伯嬸娘、兄弟姊妹都被稱作“高賓大人”,男性為“男高賓”,女性稱“女高賓”。此俗代代相傳,至今依然適用。
二、生日習俗
1.“三朝”與“九朝”
是指嬰兒出生的第三日與第九日?!叭边@天要給嬰兒洗澡,謂之“洗三”。一是洗去污垢,二是從小習水性,成長過程中不怕水鬼之類,保一生平安。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摘艾蒿等草藥煎水,請有經(jīng)驗的老婆婆為嬰兒洗澡,謂之“洗三”。洗畢,用姜片、艾葉團擦拭嬰兒的關節(jié),再用蔥敲打三下,取聰明伶俐之義。然后,用多個煮熟去殼的雞蛋在嬰兒的全身滾來滾去,說是為嬰兒潤膚。滾完的雞蛋送給街坊鄰居的小朋友吃,謂之吃“滾胯蛋”。“滾胯蛋”很多人都爭著吃。因為人們認為,吃“滾胯蛋”是財運和福氣的象征。
“三朝”這天,主人為慶賀自己“升級”(當了爹娘),得了“千金”(指女兒)或“公子”(指男孩),總要大辦宴席。用以款待前往祝賀的親朋戚友,這叫做“做三朝”(或“做九朝”)。各房親人前往赴宴叫做“吃三朝(或九朝)飯”。當然,前往赴宴的客人是一定要送禮物和紅包的。當然,嬰兒出生的當天或第二天,做爹的一定得帶上“萬子鞭”和禮物前往岳父家報告喜訊,稱為“報喜”。告訴岳父母大人其女兒生了孩子,并祝賀岳父母大人當了外公婆。并且告慰岳父母大人,母嬰均安然無恙,讓他們不必牽掛?!叭f子鞭”是在進岳父母家門之前在路邊或地坪里燃放的,是“報喜”第一程序,同時通過燃放“萬子頭”鞭炮,可曉明街坊,其岳父母大人當了外公外婆了。岳父母大人得知自己得了外孫子(或外孫女),定會喜得合不攏嘴。接著,岳父母殺雞打鴨,招待女婿。飯后,岳母會將早已準備好做外婆的禮物整理好,準備前往女婿家,看望和打點女兒和外孫子。七仙湖周邊“打三朝(做外婆)”總是少不了這么些禮物:三五套嬰兒穿的內(nèi)衣外服、鞋帽、搖籃、架籠子(木制的學步器),甚至嬰兒用的尿布片兒也準備了一大堆哩!女兒“坐月子”要吃的母雞(7-8只),雞蛋(200-400個),面條,荔子、桂圓、墨魚、紅棗、紅糖等補品。岳父母挑著這些禮物送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兒,照顧外孫,叫做“送三朝”。外公外婆“送三朝”的禮節(jié)如今仍在七仙湖周邊地區(qū)流行,吃的東西沒有什么變化,但送去的搖籃和架籠子被現(xiàn)代新式搖籃和“學步車”代替了。
2、嬰兒“出窠”
出窠本來是指小鳥長到一定的時候由其鳥公鳥婆帶出鳥巢練習飛翔、認路、捕食等巢外活動,期以今后離開父母能獨立生活,經(jīng)得起風霜雨雪的磨練。嬰兒“出窠”指嬰兒滿月之后,由其父母帶去外婆家認親戚。據(jù)說經(jīng)過出窠這么個程序之后,嬰兒長大后不會忘記外婆那邊的親戚。更不會忘記祖恩。另外,孩子從小就能出遠門走親戚,身體接受了鍛煉,將來會健康強壯;人生道路上將會風雨無懼,獨立生活能力強,經(jīng)得起生活的磨難。
出窠這天,嬰兒的父母要給他(她)好好打扮一番。穿戴一新,還在嬰兒的雙眉之間(印堂處)擦點黑鍋煙灰,有點像包黑炭之威風。一路上可避妖驅(qū)魔,保佑孩子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另外,這一點還是個裝飾打扮,白嫩的額頭上一點黑點,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果。
到了外婆家之后,外祖父那邊的親戚朋友都會聚攏來,搶著親吻他,弄得嬰兒啼來大人笑,好不熱鬧。外公外婆在一邊看了,樂得合不攏嘴,殺雞打鴨,采辦豐盛的筵席,款待親朋戚友。大舅二舅滿舅輪回請客,九天九夜不撒席。真可謂添丁之喜為大喜呀!在外婆家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
“出窠”回家這天,外公外婆、舅父舅母還要打發(fā)嬰兒的紅包、衣服、糖果糕點之類。出門時,抹去嬰兒額頭上的黑點,俗稱“去黑”,再點上一個朱砂紅點,表示觀音菩薩施了法術,寓意走向光明與幸福,一生平安。
除了打發(fā)紅包之外,七仙湖區(qū)的農(nóng)家另外還贈送又大又圓的“糍粑”(用糯米做的),上面用紅曲寫字,或用紅紙剪字貼在上面。多為福、祿、壽、喜之類。預祝嬰兒及全家生活圓滿,前程似錦。得到的糍粑越多越顯富貴。
嬰兒的父親挑著滿滿的一擔“打發(fā)”,“閃唧丫唧”,嬰兒的母親抱著孩子一同回家。爺爺奶奶老遠出門迎接,見了孫子回來,喜得合不攏嘴。連忙接住孫子,一邊張羅著把那些糍粑大部分分發(fā)給親朋戚友,街坊鄰里。其意義是:一來分享孩子家人的幸福和喜悅,二是吃掉嬰兒的不幸和災禍。這樣,嬰兒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就會逢兇化吉,茁壯成長。
3、“做華周”
即為嬰兒滿一周歲做生日賀酒。生日那天,舉家忙碌,操辦筵席,為其慶賀。前來慶賀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人來人往,熱熱鬧鬧的。特別是嬰兒的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帶著豐盛的禮物、懷揣紅包來喝酒,歡天喜地坐大邊(坐上座)。賓主濟濟一堂,有說有笑,熱鬧非凡。
吃罷酒席,嬰兒的父母在桌子上擺滿各類物品,諸如文具、食品、玩具、書籍、勞動工具(模型)……等等,讓孩子自己去抓取。用以試探孩子的志趣和愛好。如果孩子首先抓到筆和書本,表明孩子今后喜歡讀書學習,將來是文化人的料;如果先抓到勞動工具,表示孩子今后是做工的料;如果最先抓到食品,表示孩子是個只懂得吃喝享受的人……這就是流行于七仙湖區(qū)的嬰兒“抓周”儀式。其實,這只是大人們的一種取樂方式罷了。沒有任何人能規(guī)定,孩子長大成人后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只能看他自己后天的奮斗與磨練了。滿周歲的孩子一般也開始咿呀學語、慢慢學會走路了,也可以辨認家人和一些物品了。
平時生日:七仙湖區(qū)當?shù)厝嗣襁^生日習慣沿用農(nóng)歷(陰歷或古歷),很少用公歷(陽歷)來過生日的。孩子過完周歲后直到十九歲,再沒有像過周歲生日那么隆重的了。就是滿二十歲,也只是家人或同學朋友一塊過一過,沒有大吃大喝的習慣。
4、“百家衣”
舊時,農(nóng)村因受佛、道教思想影響極深,又因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不夠普及,農(nóng)村的小孩尤其是幼嬰兒養(yǎng)不活而夭折的可能性極大。為了表示小孩兒命很輕賤,父母常給孩子冠以“狗伢子”、“牛伢子”、“虎伢子”等低賤動物的名稱來稱呼。大概是因為狗,牛,虎之類動物很賤,但身體很健康,不生病痛的緣故吧。做父母的不像現(xiàn)在把他們當成“小祖宗”,而是像對待小和尚似的。因此,他們?yōu)楹⒆酉驏|家討一塊碎布,西家要一塊布角——稱作“討百家布”。母親用討來的不同色澤和質(zhì)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種幾何圖形(多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適穿的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稱“百家衣”。民間普遍認為小孩穿上此“百家衣”,就像佛門傳遞給小和尚穿的“百納衣”一樣,雖然補了又補,但能得到佛門菩薩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靈的護衛(wèi)。這樣,被民間普遍認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從而使孩子一生順利,長大成人。并如同佛門弟子一樣,無疾無病,健康高壽。
此習俗反映出民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總認為孩子夭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卻不知是因飲食衛(wèi)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從而一味地指望道教佛教等“神靈”的保佑。結(jié)果往往延誤了治療時機而痛失愛子(女)。值得慶幸的是,現(xiàn)在這類頗具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識已隨著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及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小孩大人身上一有不適,便去求醫(yī)問藥,而不再指望什么“神靈”的庇護了。值得重視的是,舊時的“百家衣”
拼奏規(guī)則,做工精細,經(jīng)穿耐用,圖案新穎,色彩斑斕,別致玲瓏,百看不厭,著實是一種難得的民間手工藝術品。
舊時還有戴銀項圈和“百家鎖”的習俗,今日能見者不多了。
5、中年人生日
關于成年及成年人“壽誕”(即“生日”)的話題,七仙湖區(qū)的城鄉(xiāng)人民中流傳著這么一些俗語:“女長十八足,男長三十六”。做生日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進,女做滿”等習俗。
“女長十八足,男長三十六”,意思是說女孩子到了十八歲時已發(fā)育成熟已成年了,可以找婆家出嫁了。而男子到了三十六歲還有發(fā)育成熟的時光,因此可以晚娶晚育,即使到了三十六歲結(jié)婚也不為遲。這一習俗比舊社會里的“指腹為婚”或“童養(yǎng)媳”進步了許多,但與現(xiàn)時《婚姻法》有相抵觸的地方。這種舊時習俗應該改變。
“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說的是已婚男女在慶賀誕辰時的習俗。一般而言,當男子進30歲時不大搞慶壽活動。而婦女到了滿30歲這年要大慶30歲壽辰。因為在當?shù)孛袼琢晳T中,“男子30藤上花,女子30藤上瓜”。30歲的男子才進而立之年。正是事業(yè)起步與發(fā)展時期,正如瓜藤上才長出的花朵,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時間還早著呢!正是“挑得一擔起,放得一擔落”的黃金時代,大有前途。這時候做生日大壽,會被人們嗤笑的。而女子滿30歲時,由于生兒育女,家務和生產(chǎn)勞動拖累,昔日的黃花閨女已不再青春亮麗,甚至有點未老先衰的跡象,趁還年輕時享受一下生日的快樂與親友的祝福;同時也是丈夫和婆家對兒媳待人處事的一種肯定,對婆家做出貢獻的一種褒揚。因此,婦女30歲生日壽誕時要大擺宴席,節(jié)目也多,顯得特別隆重熱鬧。
“男長三十六”,男子到滿35周歲的這天,要隆重慶賀。因為男子生日流行“男子做進忌做滿”。據(jù)說,男子做生日“做進(算虛歲)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它源于舊俗。因為自古以來漢民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子打理外邊的生產(chǎn)或生意,掙錢養(yǎng)家糊口,一家全靠男主人得力。因此,男子按虛歲做壽--即所謂的“男做進”,它意味著一家以男子為主的生產(chǎn)(生意)天天有長“進”,月月年年都會“招財進寶”,事業(yè)節(jié)節(jié)高升。
男子36歲生日剛過去四年。就迎來他一生值得慶賀的生日--四十壽誕。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學習、工作與創(chuàng)業(yè),獲得了知識,得到了愛情,建立了家庭,成就了事業(yè),也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作為一個男子漢,在這個人生的階梯上也該作一個階段性的總結(jié)與評價了。于是女主人便親自出面,從頭到腳,先把丈夫收拾打扮一新(置一身新衣服),儼然是個“新郎官”。然后顯盡殷勤,把生日宴席辦得異常的豐盛。酒肉飄香,高朋滿座,吹吹打打,氣氛熱烈。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對自己丈夫這么多年來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給以最全面的評價和肯定;另一層含義是夫妻恩愛,互幫互助。并希望丈夫再接再厲,勇挑重擔,繼續(xù)掌管好全家的學習、生產(chǎn)、生活等全面工作,再創(chuàng)事業(yè)輝煌。
當?shù)孛耖g有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顯然,這是對男人魅力的夸張,同時也是對女人不公平也不科學的評說。但這對一個有事業(yè)追求的男人來說是一個極有正面意義的鼓勵與鞭策。四十來歲的男人性格穩(wěn)定,三思而行,經(jīng)驗豐富,左右逢源,只要堅持努力,在事業(yè)上就很容易獲得更大的成功。
6、50歲生日
愿做50歲生日的人較少,大概因為人過“半百”逐年變老的緣故吧!當然沒有人愿意服老??!所以大多數(shù)地方的人在50歲生日時,一般少做或干脆不做。
七仙湖區(qū)流行一句俗話說:“老來無力,只夸原日(ni)”。人活到60歲70歲,體力衰退,疾病上身,只好停止干重一些的體力勞動,休養(yǎng)身體,安度晚年。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或聚在一起與年輕人聊天。常常談起他們年輕時在生產(chǎn)勞動,為人處事方面的體會以及凡人軼事。往往于興奮處便眉飛色舞,笑逐顏開。有些老年人喜歡善意地勸勉或教育年輕人,但部分年輕人聽不進道理。反而譏笑道:“老來無力,只夸原日”。年輕人的意思是說“那些老年人老了,不中用了,還管別人的閑事,動不動就擺老資格,用老一套經(jīng)驗來教訓別人,只怕自己當年也沒多大能耐哩!就算本事上得天,也已成了歷史。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了。結(jié)果,老年人說歸說,年輕人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7、老年人生日
人活到六、七十歲時,已是兒孫滿堂。這時也是老人們該樂享天年的時候了。為了孝敬取悅老人,兒女們便會主動為自己的父母操辦生日大壽典禮。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朋戚友,三天三夜宴席不散,經(jīng)濟條件更好的人家還會請來專業(yè)的戲班子(或劇團)唱大戲,外加電影。三天三夜,好戲連臺。白天唱大戲,晚上放電影。大戲多為地方花鼓戲、黃梅戲、傳統(tǒng)京劇等等。常唱的曲目有《五女拜壽》、《劉海砍樵》、《紅燈記》等中老年朋友最喜聞樂見的。而晚上放映的電影多數(shù)為喜劇(愛情故事片)偵破片和戰(zhàn)斗片子,中年朋友百看不厭。
每當有人做大壽時,鄰里左右,甚至周邊十里八里遠的男女群眾,扶老攜幼,趕到“壽星”家門口曬場或更為寬闊的地坪,看戲看電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入夜,喧天的鑼鼓喇叭笛樂,隆隆的鞭炮,喧嘩的人群,騰空而起的彩色焰火,在蔚藍的天空中炸開,劃出多姿多彩的圖案,映襯著舞臺上穿著古裝的男女情人,恐怕比魯迅筆下的《社戲》要精彩隆重多少倍吧。
每逢十年做“整生”,一般少有人做“散生”,因此,八十,九十,一百歲生日更是熱鬧無比。而且年歲越高越稀罕。故到九十,百歲生日時,不僅親朋戚友都要到齊,就是遠近鄉(xiāng)民也都來祝賀捧場,求得自己也“高壽無比,萬壽無疆”。
做“壽誕”習俗:吃“長壽面”在“壽星”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各方親戚朋友,街坊鄰里都要來燃放鞭炮、花炮。更親近的還要送煙花,放焰火,另送紅包,牌匾,對聯(lián)等,以示慶祝。并送吉祥的話語“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等等。是晚,“壽星”的愛人(或老伴)親手為“壽星”及客人做“長壽面”,款待親人和朋友?!伴L壽面”是用優(yōu)質(zhì)且細長的面條煮熟制成,添加佐料,再加四個圓圓的“荷包蛋”(即油煎蛋),并配以豐盛的酒飲和菜肴,作為夜宵。有的鬧得通宵達旦。面條細長,象征著著“壽星”長命百歲,壽比南山;雞蛋渾圓,意味著“壽星”萬事如意,左右逢圓(源)。給“壽星”那碗面條--“長壽面”里,“荷包蛋”是蓋在面條下面的。等到把面條吃完時,就剩下了“荷包蛋”,意味著“壽星”及家人今后日子越過越甜美,口福越來越好。
8、古代年齡的代稱
古時候,人們總是以人的頭發(fā)長短、發(fā)式及頭發(fā)的顏色變化來稱代人的年齡,例如:
總角:嬰幼兒時代。古人不剃頭。他們視毛發(fā)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丟棄。因此,古時候的兒童不分男女,都把頭發(fā)扎成抓髻,像兩個羊角一樣。如今不同了,但還有些小姑娘喜歡扎羊角辮子,又叫“翹翹辮”。
垂髫:少年時代。從嬰幼兒到少年時代,人長高了,頭發(fā)也長長了。把兒童與少年的長發(fā)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樣,稱作“垂髫”。
束發(fā):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的少年,這時用發(fā)帶把頭發(fā)束扎起來。
及笄:又稱“待年”。指女孩長到15歲時,可以待嫁了。這時女子一般把頭發(fā)用簪子盤于頭頂。(笄:即簪子)。
弱冠:20歲左右的男子,古代20
歲的男子要行“冠禮”。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頭巾。因為才行冠禮,表示剛剛成年,但還不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歲,此說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歲時應立身處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歲。此說應見于《論語-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歲時各方面都有經(jīng)驗,性格穩(wěn)定,辦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了。
半百:即50歲,百歲的一半。又稱“知命之年”。因活到50歲的人命運大致定局了,該認命知命了。
花甲:60年為一甲子,且人到60歲時頭發(fā)也變得花白了。故稱60歲的老人為花甲老人。
古?。杭?0歲。取自杜甫《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那種勞動生活環(huán)境條件下有人活到70
歲或以上者,實屬少見。
耄耋:即指80,90歲?!墩f文》里載有:“年八十曰?!??!澳昃攀获蟆?。
期頤:指一百歲?!捌凇敝敢粋€完整的時間單位?!邦U”即頤養(yǎng)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頭上的頭發(fā)全白了。用其特征來泛指“老年人”群體。
黃發(fā):乏指高壽老人。有特別壽長的老人,白發(fā)有返黃復青的現(xiàn)象。
陶淵明在《桃花淵記》中有“黃發(fā)垂髫,并恰然自樂”的詞句,詞中的“黃發(fā)”、“垂髫”分別是指老人與小孩子。
9、常用壽聯(lián);
人健壽增逢盛世,孫賢子孝樂天年;
蘭桂齊芳逢盛世,伉儷同健享高齡。
鶴發(fā)童顏長壽相,松姿柏態(tài)古稀人。
福同山岳永矗立,壽共海天春長存。
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
童顏永駐春不老,鶴發(fā)常新壽無疆。
山清水秀春長在,人壽年豐福無邊。
長壽幸逢好社會,高齡全靠新中華。
年高喜看花千樹,人壽笑敬酒一杯。
仙鶴千年壽,蒼松萬古青。
橫批:人壽年豐有福有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青松不老
三、喪葬禮儀與風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時間,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誅者有之,為情自盡者有之,壽終正寢者實為多數(shù),不一而足。
常規(guī)而論,人死了之后,家屬及親人要為其操辦葬禮,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邁而壽終正寢者,喪葬之禮辦得更為“體面”而熱鬧。因益陽人諱忌,故把喪事稱為“白喜事”,以此來表達其家屬和親人對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靈,盡心盡孝的悼念方式多種多樣。服孝、痛哭,自古以來傳承和流傳甚廣的活動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種,且連貫在一起。其順序依次是送終、服孝、守靈(夜)、痛哭、超度、還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鎮(zhèn)干部、國家公務員死后,政府法律規(guī)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鄉(xiāng)村百姓死后仍傳承著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傳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與迷信。尤其表現(xiàn)在為亡者操度靈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樣,儼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實用型宗教。道教為死者超度亡靈的禮儀及程序簡述如下:
1、送終:依照傳統(tǒng)風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間,應該寸步不離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邊。即使在外地求學、做官或是經(jīng)商的子女,聞訊應立即趕回家中,陪伴父母度過他的人生的最后時刻--此謂之“送終”。違背這一習俗的人,將會受到社會輿論及亡者旁系親戚的嚴厲譴責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襲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案改冈?,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緣故吧。
2、招魂:在我國古代,親人剛死時,守護人要放一點蠶絲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試氣”。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揮舞著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喚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驗死者鼻孔前的絲棉動靜以及心臟脈搏等情況,以最后確認親人是否真的死了
3、壽衣:在彌留之際,親人要馬上給死者抹澡換衣(稱“抹尸”)穿好壽衣戴好壽帽。死者臨終之際,有的要對親人囑咐、安頓一番,以了卻自己未盡的事業(yè)或心愿。在當?shù)孛袼字校斑z言”貴如黃金,晚輩得到老人的臨終吩咐被認為是幸運的。據(jù)說有的因此而財運亨通,吉星高照。在確定死者不可復生之后,亡者的親屬圍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禮記》中有規(guī)定:男人只能嗚咽而啼,婦女則應邊哭邊跳。但失去親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靜而理智的設計方式來進行的。所以,人們聽到的往往是從死者身邊傳出的伴隨呼喚死者的嚎啕大哭之聲。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規(guī),到了下午三四點時,就要把死者從床上移至堂屋,靠西邊的一側(cè)。頭朝里,腳朝外,并同時燃放鞭炮,謂之“下榻”。同時還要在神龕上燃香點蠟,以祭祀先祖神靈。另外,在死者的腳邊燃香三柱,紅蠟一支,謂之“照路”,好讓死者有靈魂通向天堂或陰間地府。死者親屬在堂屋內(nèi)守護著,謂之“盡孝”和“守夜”。街坊鄰居、親朋戚友聞訊趕來吊孝,死者的兒子孫子要出門迎接,行雙膝或單膝跪地之叩拜禮。前來的賓朋即刻上前攙扶,口里喊著“節(jié)哀”或“高升”之類的安慰話,這一禮節(jié)人稱為“領孝”。在七仙湖區(qū)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輩份、等級,一句話叫做“亡者為大”。因此,不管年長年幼、輩高輩低者,均可前來吊唁,并享受死者兒子們的跪拜禮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