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拿什么留住你,鄉(xiāng)村教師”“當我老了,靠誰來養(yǎng)”“為官不為,如何根治”……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議政建言,以問題意識奏響了凝聚共識的時代和聲。一年一度的兩會,既是相互激蕩的觀點廣場,也是政治參與的民主舞臺。無論是理性的思辨,還是激烈的爭論,都是對真問題的關注與求解。置身思想觀念多元多變的時代,兩會所激發(fā)的共鳴之聲,所形成的最大公約數(shù),尤顯珍貴。
時事評論觀點: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事兀自憋著苦思冥想,往往理不清頭緒;幾個人坐下來議一議、商量著辦,常能豁然開朗、事半功倍。這當中,不僅蘊含著“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樸素道理;更重要的是,在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朝著共同的方向匯聚目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得以不斷增強,彌合歧見、達成共識自然順理成章。當眾人拾柴的心氣兒被一喚而起,“勁兒往一處使”就容易水到渠成。
有共識而不抓落實,無異于空談?,F(xiàn)實中,群眾諷刺一些干部為“開會書記”“開會局長”,只管開會不抓落實,開會就像吃散伙飯。如果只是在會場上你來我往、拍手鼓掌,會議結束就“相忘于江湖”,再多才智也只會沉沒海底。
對共識最有力的托舉,來自實干。兩會期間,有關毛豐美代表的履職故事在微信朋友圈被熱轉。這位連續(xù)五屆的全國人大代表,20年間共提交涉農建議、意見逾200件,被譽為“農民代言人”。他帶領大梨樹村在集體經(jīng)濟上奮發(fā)有為,正是其“敢言”的底氣所在。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干,半點兒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大梨樹村立起的三塊碑便是最好詮釋。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美好愿景無法自動實現(xiàn)。上世紀50年代,被稱作“革命速度”的黎湛線鐵路、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的人民大會堂等項目,從開工到完工均不到一年,除了實干別無密鑰。今天,我們要啃下改革的硬骨頭,跨越發(fā)展的溝坎,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除了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一點一滴改變現(xiàn)實,別無他途。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多干實事,少說空話”,他指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感慨:“深圳發(fā)展這么快,是靠實干干出來的,不是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都在提示我們,“坐而論道”有其價值,“起而行之”也很重要。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今日之中國,正在“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下克難攻堅、爬坡過坎,既要應對轉型的陣痛,也須直面成長的煩惱,尤其呼喚多一些實干家,少一些清談客。以兩會共識為新起點,激發(fā)實干精神,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匯聚起來就是一支浩蕩前行的隊伍。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yè)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